翻译
粗茶淡饭,藜床简陋,身穿破旧的僧衣,我已经扫除往日习气,不再吟诗作赋。
我前生本是卢行者(慧能),今生却被人误称为韩退之(韩愈)。
我不敢贸然登门向您求教夜谈,幸而您时常惠赠米粮,接济我清晨的炊食。
知道您的官俸也不宽裕,难以多加资助,暂且请您为我寻些黄精来疗饥充饥吧。
以上为【答周循州】的翻译。
注释
1. 周循州:指周彦质,时任循州(今广东惠州一带)官员,曾接济贬居岭南的苏轼。
2. 蔬饭藜床破衲衣:形容生活极其清苦。蔬饭,蔬菜粗饭;藜床,用藜茎编成的简陋坐具;破衲衣,破旧的僧衣,暗示修行或清贫生活。
3. 扫除习气不吟诗:谓已摒弃过往文人吟咏的习气,转向内省修行。
4. 卢行者:即六祖慧能,因初出家时在寺中做杂役,被称为“卢行者”,此处苏轼以慧能自比,表达参禅悟道之意。
5. 韩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以排佛著称。苏轼曾被时人视为文坛领袖,故有此称,但苏轼晚年崇佛,对此称呼带有自嘲意味。
6. 叩门求夜话:指深夜登门请教或谈心,表现对友人的敬重。
7. 时叨送米续晨炊:叨,谦辞,表示承蒙;意为常蒙您赠送米粮,使我得以维持日常饮食。
8. 清俸:清廉的官俸,指周循州薪俸微薄。
9. 黄精:一种可食用的草药,古人认为可延年益寿,亦可代粮充饥,常为隐士、道士所采食。
10. 疗饥:解饿,此处既实指果腹,也隐喻精神上的慰藉。
以上为【答周循州】的注释。
评析
这首《答周循州》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语气谦和、自嘲中见风骨,既表达了对友人周循州馈赠的感激之情,又透露出身处困顿却不失旷达的精神境界。诗中融合禅宗思想与儒者情怀,以“卢行者”自比,体现其参禅悟道的心境;称人呼己为“韩退之”,则暗含世人仍以儒家文士视己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答周循州】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直写生活之清苦与心境之转变,“蔬饭藜床破衲衣”三词并列,勾勒出一幅孤寂清寒的图景,而“扫除习气不吟诗”一句,则揭示诗人有意远离文名、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颔联用典巧妙,以“卢行者”与“韩退之”两个历史人物对照,前者代表佛门顿悟之智,后者象征儒家文章之业,苏轼说自己前生是慧能,今世却被唤作韩愈,实则表达了他对儒释交融的人生体悟以及对世人仅以文章识己的淡淡遗憾。颈联转写友情,语气温婉谦抑,“未敢叩门”显其自重,“时叨送米”见其感恩,情真意切。尾联更进一步,体谅对方处境,不求多助,只请觅药疗饥,既显清高,又见幽默,余味悠长。整首诗融禅理、人情、自嘲于一体,语言冲淡而意蕴深厚,堪称苏轼晚年诗风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答周循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语极萧散,而意自沉郁,非久历世故者不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前四句说理,后四句言情,转折自然。自称‘卢行者’,妙于自况;呼人为‘韩退之’,谑而不虐。末二句尤见厚道。”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惠州,时公居嘉祐寺,衣食多赖周君周彦质周循州之助。诗中感激之意,不着痕迹,而自见肺腑。”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扫除习气’四字,是晚年定论。公至此真能放下文字禅矣。”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岁诗多寓庄于谐,此篇以自嘲出之,实则悲喜交集。‘未敢叩门’二句,体贴人情,尤为温柔敦厚。”
以上为【答周循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