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写秃的笔堆成山也未必值得珍惜,只有读透万卷书籍才能真正通达神妙之境。你们柳家本自有如元和年间柳公权那样的笔法传承,不必嫌弃自家书法而总去向他人求取笔迹。
以上为【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翻译。
注释
柳氏二外甥:长名柳闳,次名柳辟。苏轼妹婿柳仲远之子,书法家柳瑾之孙。
退笔如山:用南朝书法家智永退笔成冢的故事。唐李绰《尚书故实》:“右军孙(王羲之七世孙)智永自临《千字文》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习,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苏轼这两句认为,书法艺术不能仅靠一种秃笔堆成山的苦练,高品位的书法更需要高度的文化素养。读万卷书,学养深厚,学问与艺术间相互渗透,才能妙悟通神,才能够手眼不凡,新意迭出。这两句诗含意深刻,耐人体味。
读书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元和脚: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元和脚”者,柳公权书法自成一家,流行元和间,故云。宋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一:“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唐刘禹锡《酬柳柳州家鸡之赠》诗:“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这是刘禹锡戏称柳宗元的书法。陈寅恪1927年《寄傅斯年》有句曰:“正始遗音真绝响,元和新脚未成军”。以“正始遗音”喻旧学,而以“元和新脚”喻当时流行的新学。
家鸡:喻指家传之学、家传之艺。语出《南史·王僧虔传》,中云:“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
1. 柳氏二外甥:指苏轼表兄柳仲远的两个儿子,苏轼称其为外甥。
2. 求笔迹:请求苏轼题字或书写墨宝。
3. 退笔如山:形容练字极勤,用坏的笔堆积如山。退笔,即用秃、废弃的毛笔。
4. 未足珍:不足以珍贵,意指仅靠苦练不能成就高妙书艺。
5. 读书万卷始通神: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学问修养对艺术境界的决定作用。
6. 元和脚:指唐代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笔法。“脚”指字的笔画风骨,亦称“字脚”。柳公权为河东柳氏,与苏轼外甥同族,故云“君家自有”。
7. 家鸡:比喻自家的事物,典出《南史·王僧虔传》:“小儿辈贱家鸡而爱野鹜。”后以“家鸡野鹜”喻轻视自家而崇尚外来的倾向。
8. 莫厌家鸡更问人:劝告不要嫌弃自家书法传统而去四处求人指点。
以上为【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为其表兄柳仲远的两个外甥求字而作,既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尊重与鼓励。诗中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艺术造诣源于深厚的学养而非单纯的技法积累。同时,诗人劝勉二甥应珍视家学渊源,不必盲目崇外,流露出对家族文脉的自信与自豪。全诗言简意深,寓理于诗,兼具教化意义与艺术美感。
以上为【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立意高远,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前两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直揭艺术真谛:技艺的精熟(退笔如山)只是基础,唯有广博的学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使艺术达到“通神”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书法的理解,更是苏轼一贯倡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艺观的体现。后两句转而联系现实,巧妙运用家族典故——柳公权乃柳氏先贤,其书法刚劲峻拔,为世所重。苏轼借此提醒二甥:你们本有优良家学传统,何必舍近求远?既肯定了家学价值,又婉拒了求字之意,含蓄得体。全诗融劝学、励志、护统于一体,展现出苏轼作为文坛领袖的睿智与风度。
以上为【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劝人重读书,兼勖其守家法,语重心长。”
2. 《宋诗钞》评:“语浅意深,借书艺以明道,东坡善教人如此。”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前二句说理,后二句说情,合而化之,自然浑成。‘元和脚’三字尤见巧思。”
4. 《唐宋诗醇》评:“以退笔、读书对照,见工夫在诗外;以家鸡、问人映带,见风旨归敦本。非徒作劝学语也。”
以上为【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