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孤零零的村落里,细雨带来秋日的微寒,旅居在外的人因愁绪满怀而抱怨长夜难眠。无法入睡的我们唯有与马厩中的马默默相对,悲凉的歌声此起彼伏,与寒蝉的鸣叫相互应答。天气寒冷,田里尚未收完的稻穗仍散落在田野间,年终岁末,空荡的织机随意倚靠在墙上无人使用。我劝你饮下这杯酒,暂且再睡一会儿吧,人世间的贫富之别,如同大海般无边无际,何必过分忧愁。
以上为【赠杨耆,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杨耆: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具体事迹待考。
2. 孤村微雨送秋凉:描写孤寂村庄中细雨纷纷,带来秋天的寒意。
3. 逆旅:客舍,旅居之所;此处指旅人。
4. 愁人:心怀忧愁之人,此处指诗人或友人。
5. 不寐相看惟枥马:夜不能寐,彼此对视,唯有马厩中的马相伴。“枥马”典出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常喻志士暮年或羁旅孤独。
6. 寒螀(jiāng):即寒蝉,秋日鸣声凄切,常象征哀愁。
7. 天寒滞穗犹横亩:天气已冷,田中仍有未收割的稻穗散落田间。“滞穗”指遗落的谷穗。
8. 岁晚空机任倚墙:年终时节,织布机闲置靠墙,无人使用,反映农家贫困或劳作停歇。
9. 劝尔一杯聊复睡:劝你喝一杯酒,姑且再睡一会。“聊”姑且,“复”再。
10. 人间贫富海茫茫:人世间贫富差距如同浩瀚大海,无穷无尽,难以穷尽。
以上为【赠杨耆,并引】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赠予友人杨耆的作品,题中“引”表明可能有写作背景的说明(原文未附)。全诗以秋夜孤村为背景,通过描绘凄凉的自然景象和困顿的生活状态,抒发了羁旅之愁、人生之叹以及对友人的宽慰之情。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物,语言质朴深沉,意境苍凉悠远。尾联以劝酒作结,透露出一种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悲悯现实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命运的坦然接受。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旷达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赠杨耆,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孤村微雨”开篇,营造出萧瑟孤寂的秋夜氛围,奠定了全诗低沉感伤的基调。颔联“不寐相看惟枥马,悲歌互答有寒螀”,将人与马、人与虫的互动写得极具画面感,无声处见深情,悲鸣中显孤苦,巧妙地以物衬情。颈联转写农村荒芜之象——“滞穗横亩”“空机倚墙”,既实写岁末农闲之景,又暗含民生凋敝之意,深化了诗中的困顿情绪。尾联笔锋一转,从悲慨转入劝慰,以“劝尔一杯”作结,语似平淡却意味深长,体现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全诗情景交融,由外景入内心,由个体愁思延伸至对人间普遍命运的观照,境界开阔,情感厚重,是典型的东坡式悲悯与超脱并存之作。
以上为【赠杨耆,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淡而意深,景近而情远,足见坡公羁旅中不忘仁者之心”。
2. 清代纪昀评曰:“前四句写夜不成眠,情景宛然;五六写农家荒落,具见时艰;结语宽解,不失忠厚。”(《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似杜陵之沉郁,而结以达观,乃东坡本色。‘人间贫富海茫茫’一句,包孕无限感慨。”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述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其赠答之作,往往于琐事细景中寄慨身世,兼及民瘼,语浅情深,此类诗尤见功力。”可为此诗旁证。
以上为【赠杨耆,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