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站在胶西高处遥望西川,那地方应在孤云与落日交映的天边。
瓦屋山上积雪如寒堆,直到春后仍未消融;雨后初晴的峨眉山,苍翠欲滴仿佛扫过长空。
研治经学的人还在嘲笑《春秋》之学无用,如今却再也难遇像欧阳修那样礼贤下士的贤者了。
暂且等待我如陶渊明一般辞官归隐,届时我们再一同饮酒赋诗,共度这如流水般逝去的年华。
以上为【寄黎眉州】的翻译。
注释
1. 黎眉州:指黎錞,字希声,四川人,时任眉州知州,与苏轼有交往。
2. 胶西:即密州,今山东诸城,苏轼时在此任知州。
3. 西川:唐代剑南道分为东川、西川,此处代指四川,即黎錞所在之地,亦为苏轼故乡所在。
4. 孤云落照:孤独的云彩与夕阳余晖,象征遥远而苍茫的故乡景象。
5. 瓦屋:瓦屋山,在四川洪雅县,临近眉州,常年积雪。
6. 峨眉:峨眉山,四川著名佛教名山,亦在眉州附近。
7. 治经方笑《春秋》学:讽刺当时学者只重章句训诂,轻视《春秋》微言大义之学。
8. 六一:指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曾大力提携后进,是苏轼敬重的前辈。
9. 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归隐之志。
10. 趁流年:趁着时光未老,及时行乐,亦含珍惜光阴之意。
以上为【寄黎眉州】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寄赠黎眉州之作,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仕途困顿和知音难遇的感慨。全诗以写景起兴,由远望西川引出乡情与友情,继而转入对学术风气与人才凋零的批评,最后以归隐之志作结,表现出苏轼在政治失意中仍不失旷达的情怀。诗中融合地理风物、历史人物与个人志趣,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体现了苏轼七律的典型风格:既有杜甫的沉郁,又具自我超脱的洒脱。
以上为【寄黎眉州】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以宏阔视野勾勒空间距离,“胶西高处望西川”不仅点明诗人所处位置,更以“高处”暗示精神上的眺望与追忆。次联“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馀天”对仗工整,色彩鲜明:一“寒堆”写出雪势之重,一“翠扫”状雨后山色之新,既写实景,又寓情于景,传达出对蜀中山水的深切怀念。第三联转入议论,“治经方笑《春秋》学”暗讽时人拘泥经术而不知大义,“好士今无六一贤”则深切怀念欧阳修,感叹当世缺乏识才爱才之人,语含悲慨。尾联宕开一笔,以“且待渊明赋归去”表达退隐之愿,结句“共将诗酒趁流年”复归洒脱,展现苏轼特有的人生智慧——即便身处逆境,仍不忘诗酒自适、珍惜当下。全诗情景交融,感慨深沉而不失豪迈,是苏轼中期七律中的佳作。
以上为【寄黎眉州】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情景相生,感慨遥深。‘瓦屋’‘峨眉’一联,写景清绝,非实地经历不能道。”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治经’二句,痛当时学术之陋,思欧公之贤,寓意甚厚。”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寄黎,实自寄也。望西川者,望故园;思六一者,伤知己之亡;待归去者,志不得伸之叹也。”
4. 纪昀评:“结语超然,不堕愁苦,见东坡襟抱。”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起手高唱入云,中幅写景雄秀,转接处感慨淋漓,收束飘逸,章法井然。”
以上为【寄黎眉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