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画工描绘物象,需经历数月数年。
明镜照映物体,即刻呈现于眼前。
镜子虽称明亮,犹然未臻精纯。
画作出自人手,难免有失公允。
天下最平之物,莫过于静止水面。
然仅能照表象,无法洞察内里。
表里透彻观照,唯有圣人心镜。
省察言论行为,无有不显真性。
穷尽万物本性,祛除个人私情。
有德之人说话,必然言而有信。
能言善辩之人,未必能够践行。
以上为【观物吟】的翻译。
注释
1. 轩鉴:高镜,指置于镜架上的铜镜
2. 照表:映照表面形貌,《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3. 照里:洞察内在本质,《大学》“诚于中,形于外”
4. 表里洞照:语出《文心雕龙·知音》“照洞理窟”
5. 察言观行:《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6. 尽物之性:化用《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7. 去己之情:邵雍《观物内篇》“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
8. 有德有言:《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
以上为【观物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层递结构探讨认知真理的途径,通过“画工-明镜-静水-圣人”的认知阶梯,构建出由外而内、由物及心的哲学图谱。尾联“有德之人”与“能言之人”的对比,既呼应孔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训诫,更揭示出邵雍观物学说中“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的本质差异,在宋代理学诗中以逻辑严密见长。
以上为【观物吟】的评析。
赏析
此诗采用环环相扣的论证结构。前四联以绘画与照镜的时空差异起兴,揭示人工再现与光学反射的局限性:“经月经年”的缓慢过程暗含主观介入的扭曲,“立写于前”的即时性仍存表面失真。中四联转向自然物象,以水平如镜却仅映表层的特性,自然引出“圣人洞照”的命题,此处“圣人”实为邵雍“太极本体”的人格化象征。末四联突显观物法的核心要义:“察言观行”承接儒家修身传统,“尽性去情”则融合道家心斋理念与理学天理观,最终在“德言相副”的伦理要求中完成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换。全诗将《易经》“观物取象”、《春秋》“微言大义”、《中庸“尽性知天”三大经典智慧熔铸一炉,堪称邵雍《伊川击壤集》中体系最严密的诗化哲学论文。
以上为【观物吟】的赏析。
辑评
1. 宋·朱熹《朱子语类》:“康节《观物吟》说得极透,『去己之情』四字是该括要妙处。”
2. 明·叶山《叶八白易传》:“此诗自画工渐说到圣人,自外境渐说到内心,深得《易》『近取诸身』之旨。”
3. 清·王植《皇极经世书解》:“『表里洞照』即《观物篇》反观之谓,非破除动静、内外之见不能至此。”
4. 《四库全书总目》:“雍诗『尽物之性去己之情』二语,实其观物学根本,较周子『主静』、程子『主敬』别开蹊径。”
以上为【观物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