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耸的竹丛临近清沟,轩室虽小却也清幽。
节令虽仍属夏季,风露已透出秋的惊寒。
月光从林间洒落,泉声在阶下流淌。
谁能领会此夜的情思,邈远幽深难以收敛。
以上为【高竹八首】的翻译。
注释
清沟:清澈的水沟
轩:有窗的小室
砌:石阶
邈矣:深远貌
收:收敛,把握
以上为【高竹八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高竹清沟”构建清绝物理空间,通过“夏属秋惊”的季候错位,暗喻阴阳消长之理。诗中“月色林间出”与“泉声砌下流”构成光影与声韵的垂直交响,尾联“邈矣不能收”的玄思,将具象景物升华为对宇宙本体的形上观照。
以上为【高竹八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出自《伊川击壤集》,创作于邵雍隐居洛阳时期。全诗在看似平常的园林景致中暗藏易学玄机:首联“高竹临沟”暗合《周易》“坎水巽木”的卦象组合,颔联“夏秋惊变”体现《皇极经世》中“元会运世”的时空观。颈联月色泉声的感官交织,既承袭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画意境,又注入理学“格物致知”的观照方式。尾句“不能收”三字尤见理学家本色,与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形成哲学呼应,展现宋代理学诗“即物即理”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高竹八首】的赏析。
辑评
宋·朱熹《朱子语类》:“尧夫诗‘风露已惊秋’,分明见得阴阳消息。”
明·曹安《谰言长语》:“康节《高竹》诗,看起来是景,读出来是理。”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邵康节‘月色林间出’一联,入画最难,此理学家而不乏诗心者。”
近代钱钟书《谈艺录》:“邵尧夫‘谁知此夜情’之间,与程伊川‘顾諟堂前燕’之叹,同是理学家触物悟道之机。”
以上为【高竹八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