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天地大道本自内心虚静,内心虚静则真理永存。
行为举措是心性的事业,言语应对是口舌的功夫。
纵然有千般机巧手段,内心却无一丝忧愁烦恼。
人若能明白这个道理,胜过读尽万卷诗书。
以上为【大象吟】的翻译。
注释
1. 大象:语出《周易·系辞》“大象无形”,指宇宙根本规律
2. 中虚:内心虚静,源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
3. 不渝:不变,《诗经·郑风》“舍命不渝”
4. 施为:行为举措,朱熹注《周易》“施为有所设施”
5. 五车书:典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喻学识渊博
以上为【大象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邵雍理学思想的诗化表达,以《周易》“大象”为哲学基础,阐发“虚中应物”的修养境界。全诗通过“心事业”与“口功夫”的内外对照,强调主体心性的根本地位。尾联以“胜读五车书”作结,在知识积累与心性觉悟间作出价值判断,体现宋代理学“尊德性”重于“道问学”的思想倾向。
以上为【大象吟】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邵雍将象数易学转化为生命智慧的独特成就。首联以“大象”与“中虚”对举,将宇宙法则收摄于心灵境界,完成“观物”到“观心”的转换。颔联细化修养功夫,“心事业”统摄内在修为,“口功夫”规范外在言行,构成完整的人格修养体系。颈联“伎俩千般”与“忧愁一点”形成张力,揭示机巧愈多则烦恼愈少的辩证关系。尾联以“知此理”呼应首句“中虚”,在“理-心-书”的价值序列中,确立心性觉悟的至高地位。全诗语言浅近如格言,却蕴含“先天学”的精微义理,是理学诗“以诗明道”的典范。
以上为【大象吟】的赏析。
辑评
1. 明·黄畿《皇极经世书传》:“康节此诗,全发《观物篇》宗旨。‘中虚不渝’四字,尤见先天心法。”
2. 清·王植《皇极经世书解》:“‘施为应对’俱归心口,较程朱更直截。末云胜读五车,非废学也,谓当求诸心耳。”
3.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邵尧夫《大象吟》最见其观物境界,将《易》‘寂然不动’化为活泼心法。”
4. 陈来《宋明理学》:“诗中‘忧愁一点无’非情感缺失,乃‘情顺万物而无情’的天地境界。”
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此诗可作新儒家认识论纲领,‘中虚真不渝’说认识主体,‘伎俩千般’说认识工具,最后归宗于直觉领悟。”
以上为【大象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