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相距仅如毫毛之微,却似隔着千山万水。
虽然能够废寝忘食地钻研,却始终难以摆脱机巧心智。
并非要对他人求全责备,奈何开口建言如此艰难。
天理本心其实并不遥远,若觉遥远便再难回返。
以上为【偶得吟】的翻译。
注释
1. 偶得:偶然悟得
2. 一毛间:毫毛之间,喻极微小的距离
3. 机关:机巧心智,分别意识
4. 责人备:要求他人完美无缺
5. 开口难:难以直言劝谏
6. 天心:天理本心
7. 无还:无法回归本真
8. 相去:相互距离
9. 忘寝食:专心致志
10. 况非远:其实并不遥远
以上为【偶得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精微的哲学视角探讨认知困境,通过"一毛间"与"千山万山"的空间悖论,揭示主观认知与客观真理的辩证关系。后两联在"忘寝食"的求索与"未去机关"的局限中,展现理学家对"天心"既近且远的深刻领悟,最终在"无还"的警示中完成对心性修持的终极关怀。
以上为【偶得吟】的评析。
赏析
邵雍此诗深具北宋理学诗的特质,在二十字间构建起完整的认知哲学体系。首联以"一毛"与"万山"的悬殊对比,形象化呈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认知困境,与程颢"道通天地有形外"形成思维呼应。颔联"忘寝食"与"未去机关"的矛盾,既暗合《庄子"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警示,又注入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修持要求。颈联"不是责人备"的转折,展现理学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修养功夫,其"开口难"三字更道出理学传播中"言语道断"的普遍困境。尾联"天心非远"化用《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却以"既远无还"的严峻判断作结,与朱熹"一旦豁然贯通"的乐观认识形成微妙差异,体现邵雍象数之学特有的冷静观照。
以上为【偶得吟】的赏析。
辑评
1. 宋·朱熹《近思录》:"康节'相去一毛间'二语,说得理一分殊最好,须知万山即在一毛内"
2. 明·薛瑄《读书录》:"'未肯去机关'五字,说尽学者通病,较程子'不须防检'更觉警策"
3.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此诗'天心非远'实为《皇极经世》'心为太极'作注,可见先天学要义"
4. 近代钱穆《宋明理学概述》:"结句'既远遂无还'与阳明'一念开明,反身而诚'恰成理学两派路径"
5. 陈来《宋明理学》:"邵雍以诗说理而能不堕理障,'千山复万山'意象使抽象哲理具象化"
以上为【偶得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