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学仙术想要长生不死,
习佛法企盼轮回再生。
再生与不死这两件事,
世人果真能够达成?
假使人真能够实现,
这才落入情感陷阱。
可赞啊山林隐逸之士,
不被俗世价值束缚。
可悲啊王公卿相之流,
总被虚妄观念迷惑。
以上为【死生吟】的翻译。
注释
学仙:指道教炼丹求长生之术,源出《古诗十九首》“服食求神仙”
学佛:佛教轮回转世说,《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
入于情:邵雍《观物外篇》“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
林下人:山林隐士,语出《景德传灯录》“林下道人”
公与卿:朝廷高官,借指沉溺仕途者
以上为【死生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生死观为切入点,展现邵雍作为理学家的哲学思考。前四句通过“学仙”“学佛”的对比,揭示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执着;中二句“方始入于情”构成诗眼,指出贪恋长生本身即是情识作祟;末四句以“林下人”与“公与卿”的对照,表明超脱生死的关键在于精神境界。全诗在平白如话的表述中蕴含《周易》“乐天知命”的深意,体现北宋理学诗“以理入诗”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死生吟】的评析。
赏析
全诗采用“破-立-合”的论证结构。起首四句以冷静口吻解构佛道生死观,“果能”二字暗含理性质疑;第五六句突转哲学层面,指出“情”才是生死困惑根源,呼应张载“存吾顺事”的理学主张;结尾四句运用“赏哉”“哀哉”的强烈对比,在情感褒贬中完成价值判断。邵雍巧妙将《周易·系辞》“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玄理,转化为“林下人不为惜”的生活智慧,其平易诗风与精深理趣的融合,开创了宋代理学诗的新范式。
以上为【死生吟】的赏析。
辑评
《伊川击壤集》原注:“此诗先生为破生死障而作,末二句尤见圣人不禁生死之量。”
朱熹《朱子语类》:“康节《死生吟》最好,说‘方始入于情’处,直是见得透底话。”
王夫之《姜斋诗话》:“邵尧夫《死生吟》,四句转一意,如环无端,末摄归‘林下’‘公卿’之辨,此其所以为‘风月情怀’也。”
《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先生诗云‘再生与不死,二者人果能’,非否定佛老也,乃破执耳。观‘入于情’三字,已知其《观物》之旨。”
以上为【死生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