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饭后小睡一觉,醒来喝上两碗茶。
抬头看看日头的位置,太阳已经偏到西南方了。
快乐的人惋惜时光飞逝,忧愁的人嫌岁月漫长难熬。
而我既无欢喜也无忧虑,人生的长短,就任其自然吧。
以上为【两碗茶】的翻译。
注释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晚年退居洛阳,多作闲适诗。
2. 两碗茶:唐代饮茶盛行,茶具多用碗,非今日之杯。“两碗”显其日常习惯。
3. 日影西南斜:指午后时分,太阳西斜,约申时(下午3–5点)。
4. 乐人:心情愉悦之人。
5. 惜日促:惋惜白昼短暂,时光易逝。
6. 忧人:心怀忧虑之人。
7. 厌年赊:嫌岁月漫长难挨。“赊”意为长远、久长。
8. 无忧无乐者:指心境平和、不为外物所动之人,近于佛道所说的“中道”或“无念”。
9. 长短任生涯:寿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不强求,不焦虑。
10. 此诗见于《白居易集》卷三十二,属其晚年退居洛阳时期所作的“闲适诗”系列。
以上为【两碗茶】的注释。
评析
白居易《两碗茶》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诗,以日常起居为线索,通过“食—睡—茶—观日”的生活片段,引出对时间与人生态度的哲思。前四句平实如话,描绘午后慵懒而规律的生活节奏;后四句转入议论:先对比“乐人”与“忧人”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前者惜时如金,后者度日如年;末两句则提出自己的超然立场:“无忧无乐”,顺应自然,不执著于寿夭长短。全诗语言朴素近口语,却蕴含深刻的道家“无为”与佛家“中道”思想,体现了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随缘任运”的处世哲学。在平淡中见智慧,是其“闲适诗”风格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两碗茶】的评析。
赏析
此诗妙在“以极平常语,说极深远理”。开篇“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如家常絮语,毫无雕饰,却勾勒出一幅安逸自足的晚年生活图景。继而“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轻轻一点,时间悄然流逝的痕迹跃然纸上。正是这寻常一刻,触发诗人对时间感知的思考:世人或因乐而惜时,或因忧而厌时,皆被情绪所缚;而诗人自称“无忧无乐”,并非麻木,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澄明境界——既不贪恋欢愉,亦不沉溺苦闷,故能“长短任生涯”,坦然面对生死寿夭。这种态度,既有庄子“安时而处顺”的达观,也有禅宗“应无所住”的智慧。全诗无一句奇语,却因真实体验与哲理交融而余味悠长,正合白居易“其言直而切,其辞质而径”的诗学主张。
以上为【两碗茶】的赏析。
辑评
1. 《白居易集》卷三十二收录《两碗茶》,文字与此一致。
2. 《旧唐书·白居易传》称其“晚年笃于释氏,栖心于禅悦”。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白居易闲适诗:“浅而不薄,淡而有味,得风人之致。”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指出:“乐天晚年诗,多融儒释道于一体,《两碗茶》即其生活哲学之缩影。”
5. 《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六据宋绍兴本《白氏长庆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四评:“白诗如老农话桑麻,然其中自有至理。”
7. 当代学者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考订此诗作于大和八年(834)后,白居易退居洛阳履道里时期。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白居易闲适诗时提及:“其诗于平淡中见超脱,《两碗茶》即其例。”
9.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白诗:“其闲适之作,虽似浅近,而理致自足。”
10. 当代学者霍松林《白居易诗选评》评曰:“‘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十字,是香山居士一生修为的结晶。”
以上为【两碗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