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儿童们在黄昏时拍手喧闹,大概是在讥笑我像晋代山简那样醉倒在习家园林。即使我酒量能饮一石,主人也未必肯让我这个像淳于髡一样的酒徒独自留下尽兴畅饮。
以上为【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李公择:北宋名士李常,字公择,与苏轼交好,曾任御史中丞。
2. 傅国博:姓傅的国子博士,具体生平不详,应为当时士人。
3. 儿童拍手闹黄昏:描写孩童见醉者而嬉笑围观的情景,表现世俗对醉态的不解或嘲弄。
4. 山公:指晋代山简,字季伦,性好饮酒,常醉于襄阳习家池,有“山公倒载”之典。
5. 习园:即习家池,东汉习郁所建园林,晋代山简常在此饮酒游乐。
6. 纵使先生能一石:一石(dàn)约为十斗,古人形容豪饮之量。《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自称“一石亦醉”。
7. 主人未肯独留髡:化用淳于髡典故,意谓主人不肯让自己像淳于髡那样尽情饮酒至醉。
8. 髡(kūn):指淳于髡,战国齐人,以滑稽善辩、能饮著称,常在酒宴上讽谏君主。
9. 大醉:极言饮酒之多,亦暗示放达之情态。
10. 二首:原题为组诗两首,此为其一,第二首已佚或未流传。
以上为【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李公择在傅国博家饮酒大醉而作,借古喻今,以诙谐笔调描写醉态与主客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中通过“儿童拍手”写世俗之眼对醉者的嘲笑,又以“山公醉习园”自比,表现出士大夫放达不羁的风度。后两句转而调侃主人不肯纵容酒兴,暗含对人情世故的微妙讽刺。全诗语言轻松,用典自然,寓庄于谐,体现了苏轼在友情与礼法之间游刃有余的智慧与幽默。
以上为【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轻松笔调写酒后情境,却蕴含丰富文化意象与人情洞察。首句“儿童拍手闹黄昏”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市井生活图景,孩童的喧闹反衬出醉者超然物外的状态。次句“应笑山公醉习园”巧妙借用山简醉酒典故,将自己或李公择比作放达名士,赋予醉态以高雅的文化意蕴。第三句“纵使先生能一石”宕开一笔,夸言酒量,实则暗引《史记》淳于髡“一石亦醉”之语,寓讽谏于豪饮之中。末句“主人未肯独留髡”陡转,点出主人虽设宴却不允宾客尽兴,既有调侃之意,也隐含对礼法拘束的微讽。全诗短短四句,用典贴切,转折自然,语言诙谐而不失深意,充分展现苏轼以诗寄情、借古抒怀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借山公、淳于髡事,戏言饮量虽豪,而主人不欲其尽醉,亦见宾主相敬之意。”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语带谐谑,而用事亲切,非强凑者可比。‘儿童拍手’一句,便有画意。”
3.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看似戏笔,实含人情冷暖。醉者自旷,观者喧笑,主人节制,各具身份,东坡举重若轻,妙在不经意间。”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苏诗云:“东坡善以俳谐语说正经事,如此诗言醉,实言礼俗之限,非止咏酒而已。”
以上为【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