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百岁老翁不再耕种田地,只知晒背以享受残年余生。
有时一边抓虱子一边搔头,目送归雁飞过篱笆下安然入眠。
以上为【野老曝背】的翻译。
注释
1. 李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诗人,擅长边塞诗与人物刻画,此诗属其隐逸题材作品。
2. 曝背:晒太阳取暖,典出《列子·杨朱》“冬日则曝背于墙下”,喻闲适自乐。
3. 扪虱:抓虱子,典出《晋书·王猛传》载其“扪虱而谈”,后多用于表现闲适自在。
4. 归鸿:归巢的鸿雁,象征自然规律与归隐之意。
5. 篱下眠:篱笆下安然入睡,暗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6. 残年:晚年,暗含对生命无常的淡然接受。
7. 独搔首:独自搔头,既写老者闲散,亦隐喻沉思或自得之态。
8. 野老:乡野老人,常作为隐逸者象征,如杜甫《野老》诗中意象。
9. 乐:表面写老者之乐,实则暗含对世俗功名的否定。
10. 百岁:极言高寿,暗示老者历经沧桑后的超脱。
以上为【野老曝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野老曝背”为题,勾勒一位超然物外的隐逸老者形象,寄托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首句“百岁老翁”点明年龄,暗示人生阅历丰富;“不种田”并非懒惰,而是超越世俗生计的束缚。次句“曝背乐残年”直写其乐天知命的态度。后两句以“扪虱搔首”“目送归鸿”的细节,展现老者闲散自适的日常,尾句“篱下眠”更以自然场景收束,将人与物融为一体。全诗语言质朴,却通过白描与意象组合,传递出对隐逸精神的礼赞,体现唐人诗中寓道的传统。
以上为【野老曝背】的评析。
赏析
全诗以四句二十字浓缩隐逸生活之精髓,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深远。首句“百岁老翁不种田”以反差起笔:年迈本应依赖耕作维生,却偏“不种田”,突显其对世俗生计的摒弃。次句“曝背乐残年”紧扣题旨,以晒背这一日常细节,展现老者安贫乐道的姿态。后两句“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更以白描手法,将老者的闲散与自然意象结合:“扪虱搔首”写其不拘小节的放达,“目送归鸿”则赋予其远望的哲思,而“篱下眠”的结尾,将人与自然的融合推向极致。全诗无一奇字,却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将隐逸之志与自然之趣完美统一,体现李颀诗中“质而不俚,淡而有味”的风格。
以上为【野老曝背】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卷九十七引杨士弘评:“李颀诗多清壮奇崛,此篇独写野老闲情,得《击壤歌》遗意。”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李颀《野老曝背》,以俚语入诗而理趣自生,唐人隐逸诗之绝唱。”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此诗:“写野老自乐,不沾世态,自有羲皇心胸。”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李颀诗集,隐逸之作尤工,此诗(《野老曝背》)以白描见长,而意在言外。”
5.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扪虱独搔首’一句,将隐者之狂与自得合写,李颀笔力,于此可见。”
6. 现代学者施蛰存《唐诗百话》:“此诗以极简笔墨勾勒老者形象,看似懒散,实则蕴含道家‘无为’之思。”
以上为【野老曝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