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富贵与功名早已被我抛之脑后,仰望嵩山、华山那样的高峰,胸怀宽广可包容湘水。归隐之后的我,傲然自得如同庄子一般超脱;而在朝为官时,则始终以忠心辅佐君主,堪比汉代的霍光。如今远道探访亲友,彼此情谊更加深厚;共同谈论诗文与美酒,兴致格外悠长。整日里园中亭阁迎来送往,车马不息;回想起来,不禁后悔多年滞留于朝廷庙堂之中。
以上为【和南都赵少师】的翻译。
注释
1. 南都:宋代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为南京,亦称南都。
2. 赵少师:指赵概,字叔平,北宋大臣,曾任太子少师,退居南都,与苏轼有交往。
3. 富贵功名已两忘:谓赵概年高退隐,不再计较富贵与功名。
4. 望高嵩华:嵩指嵩山,华为华山,皆五岳之一,此处形容德行高峻。
5. 量包湘:胸怀如能包容湘水,极言其气度宽广。湘,湘江,象征深远广阔。
6. 蒙庄子:即庄子(庄周),战国道家代表人物,主张逍遥无为。“蒙”为其故里(蒙地),故称“蒙庄”。
7. 定策忠于汉霍光:霍光为西汉重臣,曾主持废立之事,稳定朝局,以忠诚著称。此喻赵概在朝中参与大政,忠心耿耿。
8. 远访交亲:苏轼自外地前往南都拜访赵概,故称“远访”。
9. 园亭继日休车马:园中亭台整日接待宾客,车马往来不绝。
10. 滞庙堂:长期留在朝廷做官。庙堂,指朝廷。
以上为【和南都赵少师】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写给“南都赵少师”的酬赠之作,表达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对仕途的反思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既有对友人高洁品格的称颂,也寄托了自身的人生理想。前两联赞赵少师德行高迈、忠贞有节,后两联转而抒发与友相聚之乐及对官场生涯的悔悟。结构严谨,用典贴切,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由积极入世向淡泊出世转变的心路历程。
以上为【和南都赵少师】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属典型的酬赠之作,但并非泛泛颂扬,而是借赞友人而寓己志。首联以“富贵功名已两忘”开篇,直点主题,展现赵概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望高嵩华量包湘”则以自然高山大川作比,凸显其人格之崇高与胸襟之博大。颔联用“蒙庄子”与“霍光”两个典故形成巧妙对照:一为道家隐逸之宗,一为儒家忠臣典范,既赞其退隐后的洒脱,又褒其在朝时的忠诚,双面人格浑然一体,极具张力。颈联转入现实场景,写诗人远道来访,与老友共话诗酒,情谊弥笃,生活气息浓厚,情感真挚动人。尾联笔锋一转,由热闹反衬冷思,“园亭继日休车马”看似写宾朋满座之盛况,实则引出“却悔多年滞庙堂”的深沉感慨——这不仅是苏轼对自身仕途坎坷的总结,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全诗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用典精当而不晦涩,情理交融,堪称苏轼晚年酬赠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南都赵少师】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寄意深远,非徒应酬之作。‘定策忠于汉霍光’一句,既尊友德,亦寓自许。”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六:“起语超旷,次联用事得体,庄、霍并举,见出处俱正。结语悔仕,感慨深矣。”
3. 清·冯舒《瀛奎律髓刊误》:“苏公晚岁诗多带禅味,此独存儒者气象,而归趣在道家,盖融通之际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望高嵩华量包湘’,气象雄阔;‘还家傲似蒙庄子’,风神萧散。八句中兼摄儒道,足见东坡胸次。”
以上为【和南都赵少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