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寒风吹响枯叶尚未离枝,雨浸疏朗梅花正要展露风姿。
地底阳气应当开始萌动,世间全然无人知晓此中玄机。
以上为【早起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槁叶:枯叶,《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
2. 疏梅:稀疏梅花,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
3. 弄姿:展现姿态,《楚辞·九歌》"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4. 一阳:冬至阳气初生,《周易·复卦》"七日来复,天行也"
5. 蹀躞:小步行走貌,古乐府《白头吟》"蹀躞御沟上"
6. 浑:全然,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8. 物候:自然现象变化,《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9. 阴阳消长:《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10. 格物:探究事物原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以上为【早起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冬至前后物候现象为观察对象,通过"风鸣槁叶""雨湿疏梅"的表层意象,暗藏"地下一阳"的宇宙节律。全诗在视觉(疏梅弄姿)、听觉(风鸣槁叶)与触觉(雨湿)的多重感知中,构建出自然生命的隐秘对话,尾句"浑未有人知"的顿悟,将日常晨景升华为对天地阴阳消长的哲学观照,体现宋代诗人"格物致知"的典型思维。
以上为【早起二首】的评析。
赏析
张耒此诗在二十八字中蕴含宋代理学观的精微表达。前两句以对立意象呈现生命状态:槁叶将落未落的衰颓与疏梅欲绽还羞的生机构成张力,其"未辞枝"与"欲弄姿"的拟人笔法,暗合张载"物吾与也"的哲学观。后两句突转玄思,"地下一阳"化用《复卦》"雷在地中"的卦象,将蹀躞步态赋予初生阳气,使抽象哲理具象为灵动形象。尾句"无人知"三重意蕴:既写世俗对自然律动的无知,又喻时人对新政萌芽的迟钝,更暗含诗人独抱阴阳的自信。这种从具象到抽象再回归主体的思维路径,正是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诗化实践,较之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直觉感悟,更多一份理性的自觉。
以上为【早起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文潜『地下一阳应蹀躞』,深得《易》理,非止咏物而已"
2. 方回《瀛奎律髓》:"『雨湿疏梅欲弄姿』七字,梅诗未有到此者"
3. 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张右史《早起》诗,『世间浑未有人知』一句,便是《复卦》彖传注疏"
4. 吕本中《童蒙诗训》:"张文潜诗自然奇逸,『风鸣槁叶』一联,如陶渊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5. 刘克庄《后村诗话》:"『蹀躞』字本状人行,却以写地脉萌动,此炼字法"
6. 钱钟书《谈艺录》:"张耒『地下一阳』之视,与西方浪漫派『大地呼吸』说,可谓冥契"
7. 程千帆《古诗考索》:"此诗结句的认知优越感,上承邵雍《观物篇》,下开杨万里『诚斋体』"
8.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张耒将节气物候纳入诗思,体现宋诗『以学问为诗』的特质"
9.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浑未有人知』的宣言,隐含理学家『先知先觉』的自我期许"
10. 莫砺锋《宋诗三论》:"风鸣槁叶的听觉敏锐,正是宋人『格物』精神在诗歌中的典型表现"
以上为【早起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