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日里老人少有睡意,每逢清晨便起身禅修诵经。
邻家杵臼在残月下舂米,床下蟋蟀在暗灯中鸣叫。
高林间鸟儿啼声响起,幽深草叶露水凝结。
竹杖与禅榻相伴,生涯如同山野僧人。
以上为【八月十一日晨兴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禅诵:佛教修行方式,《法华经》“若人诵持此经,兼修禅诵”
2. 邻碓:邻家舂米器具,《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 床蛩:床下蟋蟀,《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4. 露华:露水光华,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5. 筇杖:筇竹手杖,黄庭坚《筇竹杖赞》“筇竹杖,扶危颠”
6. 野僧:山野僧人,姚合《寄不出院僧》“自嫌双肋下,不似一野僧”
以上为【八月十一日晨兴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老人秋少睡”的生理特征起笔,通过“禅诵-邻碓-床蛩”的声景交织,构建出俗世与禅境交融的晨兴图卷。张耒巧妙运用“残月”与“暗灯”的光影对照,在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的惆怅外,别创老境禅悟的宁静维度。尾联“筇杖兼禅榻”的物象并置,将白居易“安稳三眠卧”的闲适升华为生命存在的哲学观照。
以上为【八月十一日晨兴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当作于张耒晚年闲居陈州时期,是其《柯山集》中禅趣诗的代表。首联“秋少睡”既合《黄帝内经》“秋三月,早卧早起”的养生古训,又以“每晨兴”的规律性暗含《景德传灯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家风。颔联“邻碓舂残月”以世俗劳作映衬修行净境,与王维“春窗曙灭九微火”的贵族禅趣形成雅俗对照;“床蛩语暗灯”则延续欧阳修“夜蛩鸣阶砌”的秋思传统,却以“语”字赋予虫鸣以对话意味。颈联“高林鸟声”与“幽草露华”构成垂直空间构图,既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自然生机,又具常建“山光悦鸟性”的禅悦体验。尾联“筇杖禅榻”的物象组合,将杜甫“杖藜叹世者谁子”的儒家忧思转化为“生涯一野僧”的释家超脱,这种融通三教的境界,正是北宋后期文人士大夫典型的精神归宿。
以上为【八月十一日晨兴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文潜诗自然有唐风,‘邻碓舂残月’一联,真若不食烟火人语。后山谓‘张侯便然腹如鼓’,读此知非虚誉。”
2. 贺裳《载酒园诗话》:“张右史《晨兴》诗,淳古淡泊,‘床蛩语暗灯’五字,尤得王孟遗响。视苏黄辈逞才使气,别是一味。”
3.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高林鸟声起,幽草露华凝’,十字中见天地清淑之气。宋人学陶而得其真髓者,文潜一人而已。”
4. 陈衍《宋诗精华录》:“末句‘生涯一野僧’,与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同一理趣,而朴拙过之。此淮泗间地理人文使然。”
以上为【八月十一日晨兴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