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其二】
従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翻译
【其一】
行船挂起西风帆,离别泪洒清颍水。
既知留恋也无益,更惜此刻短暂景。
此生历经三度别,此番离别最凄清。
念你品行似父亲,质朴刚毅又沉静。
寡言方为真君子,坚如磐石却机敏。
如今天下士人中,决绝无人比你勇。
叹我长久患狂疾,任意而行陷困顿。
恍如醉汉坠深井,幸未受伤渐苏醒。
【其二】
从今若得闲暇时,静坐消磨漫长日。
写诗为解你忧思,持作每日反省资。
近期分别尚从容,远别必然泪湿衣。
咫尺天涯不相见,其实与千里无异。
人生若无离别苦,怎知恩爱深几许。
当初我到宛丘时,儿童牵衣起舞迎。
早知终有离别恨,故留我度秋风季。
秋风如今已过尽,别恨依旧无尽期。
若问何年能归来,我说待那岁在东。
离合本就循环转,忧喜交替相催逼。
悟得此理长叹息,我生漂泊如飞蓬。
多忧早生白发丝,不见欧公已老翁?
以上为【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翻译。
注释
六一翁:指的是六一居士欧阳修。
飞蓬: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1. 清颍:颍水,经颍州(今安徽阜阳)的河流
2. 三度别:指苏轼苏辙此前三次重要离别(汴京、杭州、密州)
3. 先君:指已故父亲苏洵
4. 木讷:《论语》“刚毅木讷近仁”
5. 介石:《易经》“介于石,不终日”,喻坚贞机敏
6. 坎井:废井,喻困境
7. 日三省:《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8. 宛丘:河南淮阳,指苏辙当时任职地
9. 岁在东:岁星在东方,指未知归期
10. 六一翁: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已逝世
以上为【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注释。
评析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之一。于苏家兄弟二人夜间于颍河船上共度一夜间苏轼所写,以示其心境。
此组诗展现苏轼兄弟深挚情感与人生哲思。第一首以“三度别”为脉络,通过“木讷刚静”“介石机警”的对比刻画,构建刚柔互济的弟弟形象,而“久病狂”的自喻暗含乌台诗案后的心境蜕变。第二首由空间距离(咫尺千里)切入时间维度(秋风已过),最终升华为“离合循环”的宇宙观照。“飞蓬”意象既承续鲍照《芜城赋》的飘零感,又开启“多忧早白”的生命觉醒,形成个人命运与自然规律的双重奏鸣。
以上为【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评析。
赏析
元祐六年苏轼知颍州时作此诗,正值旧党内部纷争之际。全诗采用对话体构建双重镜像:其一以“念子似先君”将弟弟道德化,又以“我久病狂”自我解构,形成儒道精神的张力;其二通过“儿童牵衣”的往事与“岁在东”的虚妄承诺,在时间迷宫中触及永恒别恨。最精妙处在于“离合循环”的哲学解构——将具体离别抽象为生命常态,最终以“飞蓬”意象完成对漂泊的审美超越。这种由个案到普世、由情感到哲理的升华,正是苏诗“出新意于法度”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昀《纪评苏诗》:“二诗情味深挚,纯是至性语,而不涉于俗。”
2.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人生无离别’四语,真古今离别词中未曾道得之语。”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公兄弟别诗,以此为最怆恻。盖元祐以后,身世之感益深矣。”
4. 赵翼《瓯北诗话》:“‘咫尺不相见’二句,与李义山‘身无彩凤’联同一妙理,而坡公更进一层。”
5. 陈衍《宋诗精华录》:“后半首如说话,而深情与哲理俱在其中,此宋诗胜场。”
以上为【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