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深入解读经典诗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

维摩诘所说经 · 于是,佛祖对弥勒菩萨说:“你去维摩诘那裏探视病情吧?”弥勒回禀佛祖:“世尊,我恐怕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
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
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
疗治有损,不至增乎?
世尊殷勤致问无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其生久如?
当云何灭?
」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所以者何?
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
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
』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 文殊师利言:「居士!
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 又问:「以何为空?
」 答曰:「以空空。
」 又问:「空何用空?
」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 又问:「空可分别耶?
」 答曰:「分别亦空。
」 又问:「空当于何求?
」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又仁者所问:『何无侍者?
』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所以者何?
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
」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 又问:「此病身合耶?
心合耶?
」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
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 文殊师利言:「居士!
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所以者何?
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
云何为离?
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
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
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
为我等、涅槃等。
所以者何?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
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
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
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
谓离二见;何谓二见?
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文殊师利!
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
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所以者何?
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何谓缚?
何谓解?
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何谓无方便慧缚?
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何谓有方便慧解?
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
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何谓有慧方便解?
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师利!
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 「文殊师利!
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所以者何?
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评析

展开更多

拼音版

展开更多

鸠摩罗什作品

维摩诘所说经 · 观...

鸠摩罗什 · 晋代 · 文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推荐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