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经过淮河进入洛阳一带,大地尘土飞扬;举起扇子想驱散西风带来的污浊之气,却反被沾染。只觉得云山依旧青翠不改颜色,哪里知道江中的月影竟能分身无数。内心安宁自有大道,故而容颜亦显年轻;面对外物无所执着,诗句的格律便显得新颖脱俗。长老送我一叶小舟驶向长芦,我笑着看那雪白的浪花飞溅,沾满衣巾。
以上为【次旧韵赠清凉长老】的翻译。
注释
1. 次旧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作诗,称为“次韵”;“旧韵”指此前唱和所用之韵。
2. 清凉长老:指清凉寺的住持僧人,生平不详,当为苏轼交往之禅师。
3. 过淮入洛:指从淮南经淮水北上至洛阳一带,苏轼曾多次往返于汴京与南方之间。
4. 地多尘:既写实写旅途尘土飞扬,亦暗喻官场纷扰、世事喧嚣。
5. 举扇西风欲污人:西风扬尘,举扇欲拂却难避其污,喻外界干扰难以彻底摆脱。
6. 但怪云山不改色:云山青翠如旧,令人惊异,象征自然恒常或本心不变。
7. 岂知江月解分身:江中月影随波荡漾,似有无数倒影,暗合佛教“月映万川”“一月普现一切水”之理,喻真如遍在、分身无量。
8. 安心有道:源自禅宗“安心”之说,如二祖慧可求达摩“安心”,此处指修心得法,心境安定。
9. 遇物无情:并非冷漠,而是不执着于外物,顺应自然,契合禅宗“无住”思想。
10. 长芦:地名,宋代有长芦寺,在今江苏南京六合区,为佛教名刹,或指代寺院方向。
以上为【次旧韵赠清凉长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酬赠清凉长老之作,表达了诗人历经宦海风波后对禅理的体悟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诗中融合自然景物与哲理思辨,通过“云山不改色”“江月解分身”等意象展现万法无常与本性恒常的佛理对照。尾联以轻快笔调收束,既见与长老交谊之深厚,又显其旷达胸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在次韵限制下仍能挥洒自如,体现苏轼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
以上为【次旧韵赠清凉长老】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寓理,后两联抒情言志。首联以“过淮入洛”开篇,点出行程劳顿,“地多尘”三字双关,既状旅途实景,又隐喻仕途浊乱。“举扇西风欲污人”生动刻画出欲避尘扰而不得的无奈,为后文转向内心修养埋下伏笔。颔联“但怪云山不改色,岂知江月解分身”是全诗警句,对仗工稳,意蕴深邃:云山恒常,象征本体之不变;江月分影,则喻现象之变幻,二者对照,体现禅宗“真俗不二”的智慧。颈联转入内心境界,“安心有道”与“遇物无情”互为因果,说明唯有内心安定,方能超然于物,从而在诗歌创作(“句法新”)中获得自由。尾联以“送我长芦舟一叶”回应题中“赠”意,画面空灵,笑看雪浪,则将禅悦之情与豪放之气融为一体。全诗融儒释于一体,既有哲理深度,又不失诗意之美,堪称东坡次韵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旧韵赠清凉长老】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引查慎行语:“此诗寓意深远,‘江月解分身’一句,深得华严境界。”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涉禅机而不堕枯寂,风神洒落,自是坡公本色。”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评:“起结俱清旷,中二联寓意精微,次韵而能超轶束缚,大家手眼。”
4. 《唐宋诗醇》卷三十九评:“触物兴怀,因境证道,非徒作方外游谈也。东坡之学佛,得力正在此类诗中。”
5. 《瓯北诗话》卷五载赵翼语:“苏集中赠僧之作最多,此篇尤为清隽,无乞灵语,无夸诞语,自具冲和之致。”
以上为【次旧韵赠清凉长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