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黄昏时分,天空还飘着细细的雨丝,到了夜里,万籁俱寂,没有一丝风,寒气却愈发凛冽。只觉得被褥像被冷水泼过一般冰冷刺骨,还不知道庭院中早已积满了如盐粒般的白雪。五更天将亮时,微明的晨光映照进书房的帷帐;半夜里,屋檐上落下的雪发出寒冷的声响。试着打扫北台,望向远处的马耳山,只见山顶双峰依然耸立,尚未被大雪完全掩埋。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北台:即超然台,位于密州城北,苏轼修葺后常登临赋诗。
2. 雨纤纤:形容细雨绵绵不断的样子。
3. 势转严:指寒气加剧,天气更加寒冷。
4. 衾裯(qīn chóu):被子和床单,泛指寝具。
5. 泼水:比喻被褥湿冷如被冷水泼洒,极言其寒。
6. 堆盐:形容积雪洁白如盐粒堆积,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7. 书幌:书房的帷帐或窗帘,代指书房。
8. 画檐:装饰华美的屋檐。
9. 马耳:马耳山,在密州城南,因山形似马耳得名。
10. 未随埋没有双尖:指马耳山的两个山尖未被积雪完全覆盖,仍可见,象征坚韧不屈。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密州(今山东诸城)期间所作,题为《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之一。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冬夜降雪及雪后清晨的情景,既写出天气之严寒,又暗含诗人身处逆境却不屈服的精神状态。诗中“不知庭院已堆盐”以盐喻雪,形象生动;“未随埋没有双尖”则借山势不没,隐喻自身志节不堕。整体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仍保持豁达与坚韧的品格。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时间顺序展开,从黄昏到五更,描绘了一场大雪降临的过程及其后的景象。首联写雪前之雨与渐增之寒,营造出肃杀氛围;颔联转写室内感受与室外实况的对比,突出雪势之大。“如泼水”的触觉描写极具感染力,“堆盐”之喻既贴切又富文化意蕴。颈联由夜入晨,视听结合,“晓色”与“寒声”交相映衬,勾勒出清冷寂静的雪晨图景。尾联转入登台远望,扫雪以观山,见“双尖”犹存,不仅是实景描写,更是精神寄托——纵然风雪压境,志节不灭。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依然保持清醒与傲骨的心境。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卷七十三:“东坡在密州,政暇登超然台,每有吟咏,此诗写雪后之景,体物入微,而寓意自远。”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堆盐’字用事自然,‘泼水’字尤妙,写出寒透肌骨之感。结语寄慨,不露痕迹。”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九:“此诗纯以气格胜,不假雕饰而自见风骨。‘未随埋没有双尖’,正是公自道其志也。”
4.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王文诰语:“北台望马耳,实境实事。然‘双尖’之未没,岂独山哉?公之孤怀耿介,尽于此句见之。”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