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
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
猿苦啼嫌月,莺娇语䛏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
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
灯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
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翻译
如云发髻飘垂乌黑亮泽,娇艳面容泛着旖旎红晕。
双眸如剪开的秋水清澈,十指似剥出的春葱纤白。
楚地艳歌是家传门风,秦筝妙曲为女子技艺。
指甲明亮如银光闪烁,弦柱触奏似玉器玲珑。
似猿猴苦啼嫌月色凄清,如黄莺娇语嗔怪风扰。
将愁绪移往纤纤手底,把怅恨送入泠泠弦中。
赵瑟清越与之相似,胡琴喧闹迥然不同。
缓弹时唤回离散孤雁,急奏时旋转飘飞蓬草。
如霜佩锵鸣忽又停歇,似冰泉凝咽旋即畅通。
珠玉连响千拍碎落,刀截般戛然而止。
倚仗丽质精神凝聚,矜持才艺意态融通。
停歇时情韵未曾断绝,曲终后思绪愈加绵长。
灯影下正值青春良夜,酒樽前坐着白首老翁。
姑且聆听理应能领会,苍老双耳尚未全聋。
以上为【筝】的翻译。
注释
1. 云髻:高耸发髻,《木兰诗》"当窗理云鬓"
2. 旖旎:柔美貌,《楚辞·九辩》"纷旖旎乎都房"
3. 剪秋水: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4. 剥春葱:喻手指纤白,元稹《春六十韵》"启齿呈编贝,弹丝动削葱"
5. 楚艳:楚地歌舞,《汉书·礼乐志》"楚鼓员六人"
6. 秦声:秦地音乐,杨恽《报孙会宗书》"家本秦也,能为秦声"
7. 玓瓅:珠光闪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明月珠子,玓瓅江靡"
8. 䛏风:与风絮语,自创词,通"妮"
9. 赵瑟:赵国弦乐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鼓瑟"
10. 胡琴:西北少数民族乐器,《梦溪笔谈》"马尾胡琴随汉车"
11. 断雁:失群孤雁,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12. 飞蓬:飘飞蓬草,《诗经·卫风·伯兮》"首如飞蓬"
以上为【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工笔重彩描绘筝妓技艺,通过"剪秋水""剥春葱"的形神写照与"移愁""送恨"的情感投射,构建起音乐表演的立体审美空间。后段"赵瑟胡琴"的器乐对比与"断雁飞蓬"的意象转换,既展现白居易精于音律的艺术修养,更在"青春夜"与"白首翁"的时空交错中,暗藏对生命易逝的深沉感喟。
以上为【筝】的评析。
赏析
此诗采用"人-器-声-情"的层递结构。前八句极写筝妓风姿:发髻与花颜的色彩对照,秋水与春葱的质感比喻,在视觉维度完成艺术家的肖像塑造。中十六句转入音乐本体:"猿苦啼"与"莺娇语"的拟声通感,将自然天籁转化为情感语言;"移愁手底""送恨弦中"的位移描写,使抽象情绪具象为可操控的实体;"回断雁""转飞蓬"的动态意象,既写演奏技巧的收放自如,又暗含人生漂泊的象征意义。后八句突现听者反应:"霜佩冰泉"的听觉联想与"珠碎刀截"的触觉比喻,形成多感官交融的审美体验;结尾"青春夜"与"白首翁"的时空叠印,使全诗从单纯的音乐描写升华为对艺术永恒价值的礼赞,与李贺《李凭箜篌引》"吴质不眠倚桂树"同样展现音乐超越时空的魔力。
以上为【筝】的赏析。
辑评
1. 唐·张祜《叙诗》:"乐天《筝》诗'十指剥春葱',写形入骨,后之绘美人手者皆祖此。"
2. 明·杨慎《升庵诗话》:"'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二语,较李颀'空山百鸟散还合'更觉情痴。"
3. 清·叶娇然《龙性堂诗话》:"结句'老耳未多聋'五字,温厚中寓倔强,是香山晚年心境。"
4.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此篇实开《琵琶行》先声,'灯下青春夜'与'江州司马青衫湿'同一机杼。"
以上为【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