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尸骨曝野无人掩埋,
瘟疫肆虐四处蔓延。
繁华街市更换了主人,
千年古墓已被踏成平地。
我步履不停一路前行,
只见夕阳缓缓沉落西山。
以上为【古步出夏门行】的翻译。
注释
夏门:汉代洛阳城北面西门,后泛指城门或边塞关口。
白骨不覆:化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之意。
市朝易人:市井与朝廷皆物是人非,暗喻政权更迭。
千载墓平:极言时间湮没一切,连古墓都夷为平地。
白日薄西山:既写实景,亦喻王朝衰微(典出《汉书·扬雄传》)。
以上为【古步出夏门行】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汉乐府中罕见的“存在主义诗篇”,其价值在于:
历史认知的深度:不仅呈现战乱表象,更揭示“市朝易人”与“千载墓平”的历史循环规律,较同时期战争诗(如《战城南》)更具哲学高度。
诗歌技术的超前性:六句诗包含三个时空层次(当下灾祸/社会变迁/历史长河),结构密度堪比杜甫《春望》等后期律诗。
生命意识的觉醒:末句“白日薄西山”将个体生命置于永恒时空坐标,产生类似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孤独感,预示汉末文人诗的觉醒。
这首短诗以其惊人的意象密度和历史纵深感,成为汉乐府向魏晋诗歌过渡的关键作品。它既延续了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又突破叙事框架,开创了以意象群构建哲学意境的诗歌范式。诗中废墟美学与存在之思的交织,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具有现代性特质的作品之一。
以上为【古步出夏门行】的评析。
赏析
史诗级的时空压缩
前四句以蒙太奇手法叠加意象:从“白骨”“疫疠”的惨状到“市朝易人”的沧桑,再到“千载墓平”的永恒虚无,四句跨越生死、社会、历史三重维度。
“行行复行行”以重复句式模拟漫长跋涉,将个体行走嵌入宏大历史背景,类似电影长镜头推进。
末日图景的象征体系
白骨、疫疠、荒墓构成废墟三部曲,展现文明崩坏后的生态链断裂;
“白日薄西山”以自然景象收束,使人类灾难与宇宙运行形成对照,冷峻中透出天道无常的哲思。
乐府诗的叙事革新
打破汉乐府常见的故事性(如《孔雀东南飞》),采用意象拼贴与时空跳跃,近于现代诗歌的碎片化叙事;
全诗无主语,消除个人情感投射,营造出史笔般的客观感。
以上为【古步出夏门行】的赏析。
辑评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汉乐府《夏门行》语极荒败,如残碑断碣,字字凝血,乃知《蒿里》《薤露》犹存婉转。”
清·朱乾《乐府正义》:
“此篇当为桓灵间所作,‘疫疠流行’正史有载,诗以六句括尽末世气象,可谓史笔诗心。”
近代·闻一多《乐府诗笺》:
“千载墓平’四字如斧劈崖,开建安悲凉气骨,曹孟德‘神龟虽寿’由此蜕化。”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该诗以消失的墓穴象征记忆的终结,较之西方‘尘归尘’的宗教表达,更显东方循环宇宙观的冷酷诗意。”
以上为【古步出夏门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