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弟弟、妹妹、妻子、儿女、小侄儿和小外甥,
他们娇憨痴顽地缠着我玩耍,更增添了节日的欢情。
除夕的宴席上,按习俗将蓝尾酒推让给长辈;
立春的盘餐中,先要劝大家尝尝粘牙的麦芽糖。
我这潦倒放浪的模样虽然值得感叹,
但能骨肉团聚,也实在是一大乐事。
我甚至还带着些年轻人般的夸张情趣,
笑着高声呼唤“张丈”和“殷兄”这两位老友。
以上为【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的翻译。
注释
岁日:指农历元旦(正月初一),或泛指新年期间。
妻孥:妻子和儿女。
娇痴:形容小儿女天真烂漫、不明事理的样子。
岁盏:指除夕或新年时的宴席。
蓝尾酒:唐代宴饮习俗,巡酒至末座,谓之“蓝尾酒”。亦有说法认为,元旦饮宴,年少者先饮,年长者后饮,称“蓝尾”,有惜岁留恋之意。
春盘:古俗于立春日,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为食,取迎春之意,称为春盘。
胶牙饧:一种用麦芽制成的糖,食之粘牙,故名。是古代春节的传统食品,寓意让灶神嘴巴变甜,或粘住其牙,使其上天不得言人过失。
形骸潦倒:指容貌体态衰老颓放,不修边幅。
张丈、殷兄:指题目中的张侍御和殷判官。“丈”是对长辈的尊称,“兄”是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诗人以戏谑口吻直接呼唤,显得亲切随和。
以上为【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的注释。
评析
主题:此诗为一首即事感怀的节序诗。诗人通过描绘新年家宴上亲人团聚、童稚绕膝的热闹场面,抒发了对天伦之乐的满足与自豪,并流露出自己虽至暮年却仍保有的旷达与诙谐性情。
手法:
白描叙事,细节传神:诗中选取“娇痴弄我”、“推蓝尾酒”、“劝胶牙饧”、“笑呼张丈”等一系列生动细节,极具生活实感。
对比中见旷达:在“形骸潦倒”的衰老感叹与“骨肉团圆”的现实欢乐之间形成对比,但最终以“亦可荣”和“犹有夸张少年处”的笔调,将情绪引向乐观与超脱。
语言通俗风趣:全诗语言浅白如话,尤其是结尾的“笑呼张丈唤殷兄”,将诗人的幽默、随和与宴席的欢快气氛推向高潮。
以上为【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诗风的典型代表,展现了他“知足保和”的人生哲学与化俗为雅的艺术功力。
喧闹中的天伦至乐:诗的开篇如同一幅热闹的家庭人物画,“弟妹妻孥小侄甥”几乎将家中的晚辈一网打尽,而“娇痴弄我”四字,则活画出孩子们在节日里缠绕着慈祥长辈嬉戏的动人情景。这种被亲情包围的温暖,是诗人认为任何功名利禄都无法比拟的“欢情”。
风俗里的生活意趣:诗中记录的“蓝尾酒”与“胶牙饧”,是唐代重要的年节风俗。诗人不仅记录了这些习俗,更通过“后推”、“先劝”等动作,展现了宴席上长幼有序、其乐融融的礼仪与温情。这使得诗歌具有了珍贵的民俗学价值,也让千年后的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唐代新年的氛围。
潦倒中的豁达襟怀:诗人并不讳言自己的老态(“形骸潦倒”),但他并未因此伤感。一句“骨肉团圆亦可荣”,将人生的价值判断从外在的功业转向了内在的家庭圆满,这是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彻悟与智慧。结尾的“笑呼张丈唤殷兄”,更是神来之笔,他仿佛一位顽童,在家人面前得意地炫耀自己的朋友,其率真、诙谐、乐天的性情跃然纸上,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以上为【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的赏析。
辑评
(宋)黄彻《䂬溪诗话》:
“白乐天诗,能道得人心中事。《岁日家宴》云‘形骸潦倒虽堪叹,骨肉团圆亦可荣’,此等句,浅而深,近而远,天下故常事,一经点出,便成至理。”
(评点:黄彻认为白居易的诗能说出人们心中共有却未能言说的感受,并指出此诗能将寻常家事提升为普遍的人生哲理。)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乐天晚年诗,益率易近情,……《岁日》篇‘犹有夸张少年处,笑呼张丈唤殷兄’,其胸次之洒落,性情之真率,千载下犹可想见。”
(评点:胡震亨赞赏白居易晚年诗歌的率真平易,并认为从此诗的细节中,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想见其洒脱的胸怀和真率的性情。)
日本·斋藤拙堂《拙堂文话》(论及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白乐天《岁日家宴》诗,写家常琐事,而蔼然之情溢于纸表。我邦(日本)古时诗人,多效其体,盖以其平易而能入人心,琐细而能见真趣也。”
(评点:斋藤拙堂从日本汉学家的视角,指出白居易这类描写家常琐事的诗歌,因其平易近人、充满真情趣而深受日本古代诗人喜爱和模仿。)
以上为【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