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干渴的嘴唇时常靠饮酒来润湿,只希望卧病在床时能迎来文殊菩萨般的高人前来点化。
河鱼腐败导致腹痛难忍,徒然像楚囚般哀号;汗水浸透脚部才真正相信吴地潮湿之苦。
自己嘲笑自己还在寻求三年陈艾来疗疾,还不如长久做个安于独眠的闲人。
我羡慕你清瘦脱俗,真有仙风道骨,再加上那飘然若仙的姿态,简直像是骑在鹤背上飞升的神仙。
以上为【次韵袁公济谢芎椒】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用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
2. 袁公济:名谷,字公济,北宋文人,与苏轼有交往。
3. 芎椒:即川芎与花椒,均为中药材,此处指袁公济赠药以治苏轼之病。
4. 燥吻时时著酒濡:因口干而常饮酒润口。吻,口唇;濡,润泽。
5. 要令卧疾致文殊:希望在生病卧床时能得高人(如文殊菩萨)前来开示。文殊,佛教智慧菩萨,象征觉悟与解脱。
6. 河鱼溃腹: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归弗及矣。”指因食河鱼而致腹泻,后泛指肠胃病。
7. 空号楚:空自如楚囚般悲叹。楚囚,春秋时楚人钟仪被俘后仍南望而泣,后喻处境困窘之人。
8. 汗水流骹(qiāo):汗水流至脚踝。骹,小腿或脚踝部位,此处形容湿热出汗之状。
9. 三岁艾:典出《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三年陈艾用于灸疗,比喻事到临头才准备,为时已晚。
10. 飘飘鹤背躯:形容身形轻盈,似可骑鹤升仙,具道家仙风意境。
以上为【次韵袁公济谢芎椒】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友人袁公济所作《谢芎椒》而写,以诙谐自嘲与超然物外的态度回应友人赠药之情。全诗融疾病、生活困顿、人生感悟与道家意趣于一体,既表达了对病痛的无奈,又展现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诗人借“文殊”“鹤背”等佛教与道教意象,体现其思想中儒释道交融的特点。语言幽默而不失深意,情感真挚而境界高远,是苏轼晚年诗风成熟、心境通透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次韵袁公济谢芎椒】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为切入点,却不止于言病,而是通过病中感受引出人生哲思。首联写病中口干嗜酒,寄望于“文殊”降临,既有现实困顿,又含精神寄托,将世俗与宗教巧妙结合。颔联用“河鱼溃腹”与“汗水流骹”两个具体病态细节,刻画身体之苦,同时以“空号楚”“始信吴”增添文化典故,使痛苦具历史纵深感。颈联笔锋一转,自我调侃“求三岁艾”之迟,不如安于“独眠夫”的清静生活,体现从焦虑到释然的心理转变。尾联盛赞袁公济清瘦如仙,更以“鹤背”意象升华友情与理想人格,全诗至此由病入道,由实返虚。整体风格亦庄亦谐,用典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次韵袁公济谢芎椒】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带滑稽而意存深远,病中作语,不减晋人清谈。”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三十五评此诗:“前四句写病态如画,后四句转入旷达,转折自然,非老手不能。”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自笑方求三岁艾’一句,最得东坡本色,病而不戚,反生谐趣。”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十七:“此诗全从杜陵骨法出,而跌宕过之。‘羡君’二句,飘然有出尘之想,结响尤高。”
以上为【次韵袁公济谢芎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