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老,追思岁月遐。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翻译
一条小径环绕山间,青翠蜿蜒,如同蛇行。忽然惊觉溪水湍急奔流,争相观看洞口豁然大开的奇景。踏着湿滑的石阶攀援秋日蔓延的藤蔓,凌空走过架在古木上的飞桥。三重门户迎着北方吹来的风,一个洞穴斜向西方延伸。不禁叹息烟云变幻、岁月久远,追思往昔时光悠长。唐代的文人未曾到此,古代的百姓曾在此地安居。洞中温暖,不惧风雪,山林深处多有野鹿栖息。相遇的人衣上沾满草屑,围坐时发髻应是盘成髽状(原始发式)。灶台的烟囱紧贴岩壁,熏得发黑;酒器就放在石凹之中。洪荒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只能想象那伏羲女娲开创文明的远古。这样的生活如今哪里还有?遗迹尚存,唯我独自感慨。山中的老者劝我留下诗句,我勉强提笔,写下这拙朴歪斜的文字。
以上为【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復以此诗授之】的翻译。
注释
1. 亭吏:驿站或路旁亭舍的官吏,负责接待过往官员。
2. 萦纡:曲折回旋的样子。
3. 洞门呀:洞口大开的样子,“呀”形容张口之态。
4. 滑磴:湿滑的石阶。
5. 秋蔓:秋天蔓延的藤蔓植物。
6. 飞桥踏古槎:指架设在险峻处的桥,由古老树木(槎)构成,似凌空飞行。
7. 三扉:三个门洞,可能指洞穴中的多重入口或分岔。
8. 北吹:从北方吹来的风。
9. 鹿豭(jiā):雄性野鹿,泛指山中鹿群。豭原指公猪,此处借用于鹿,强调其野生粗犷。
10. 衣尽草:衣服沾满草屑,形容人迹罕至、生活原始。
11. 髻应髽(zhuā):发髻盘成髽形,即用布或绳束发于顶,为古代蛮夷或原始民族的发式。
12. 灶突:烟囱。突,烟囱出口。
13. 尊罍(zūn léi):皆为古代酒器,泛指饮酒器具。
14. 石洼:岩石自然形成的凹陷处,用作放置物品之用。
15. 羲娲:伏羲氏与女娲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与文化创造者。
16. 槎牙:同“杈枒”,原指树枝交错不齐,此处比喻字迹歪斜、笔法粗拙,自谦之辞。
以上为【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復以此诗授之】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游历三峡地区洞穴时所作,记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遐想的交融。诗人以写实笔法描绘山径、溪流、洞门、石桥等景物,又通过“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引出对远古生活的追思,进而联想到洪荒之初、羲娲创世的神话时代,表现出对原始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文明演进的哲思。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实转虚,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情感深沉而不失节制,在纪游诗中融入历史反思与人生慨叹,体现了苏轼融通自然与人文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復以此诗授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是一首典型的纪游抒怀之作,展现了苏轼将山水之景与哲理之思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开篇以“一径绕山翠”起势,勾勒出清幽深远的山林意境,“萦纡去似蛇”形象生动,赋予山路以动态美感。随后“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两句陡然转折,由静转动,营造出探险般的紧张与惊喜,极具画面感。
中间写景部分,“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运用细节描写,突出行路之艰险与环境之原始;“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则转向洞穴内部的空间构造,带有神秘色彩。紧接着转入人文思考:“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既点明此地偏僻幽绝,又引发对远古人类生活的联想。
“洞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进一步渲染洞居生活的安逸与自然和谐之美,与后文“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共同构建出一幅原始社群图景。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使诗人联想到“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的太初时代,表达出对文明异化、人性失落的隐忧。
结尾处“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直抒胸臆,感慨古今之变,而“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则以谦抑之语收束,既回应题中“乞诗”之事,又体现诗人面对自然遗迹时的敬畏与自省。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古朴苍劲,意境深远,堪称宋代游记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復以此诗授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状景如画,思致幽远,于纪游中见天人之思”。
2. 清代纪昀评曰:“语虽质直,意则高远。自‘唐人昔未到’以下,渐入玄想,有黄农以上气象。”(《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苏诗补注》施元之注:“此诗作于谪居途中,然无怨怼之意,惟寄怀于远古,可见其胸次超然。”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写山中洞穴,不事雕琢而自见奇趣。末段追思羲娲,尤饶哲理,非徒模山范水者比。”
5.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东坡游洞诸诗,多兼摄物理人情,此篇‘烟云老’‘岁月遐’,已启后来黄山谷‘化臭腐为神奇’之机杼。”
以上为【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復以此诗授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