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连年来我私下自问,为何不返回京城。
佩玉悬腰却感无力,赏看鲜花双眼昏花。
老迈慵懒难以派遣,春日的病痛易滋生。
幸有弹琴的女子在,时时能聆听一曲琴音。
以上为【自问】的翻译。
注释
1. 归京:指返回长安,白居易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
2. 佩玉:官员佩饰,《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3. 看花眼不明:化用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老年花似雾中看”
4. 老慵:衰老慵懒,白居易自创复合词
5. 春病:春季易发之病,《黄帝内经》“春善病鼽衄”
6. 弹琴女:白居易家妓樊素善弹琵琶,见《不能忘情吟》
以上为【自问】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自问”起笔,通过“佩玉无力”“看花不明”等衰老意象,在看似直白的生理描述中暗含对仕途的深刻倦怠。尾联“弹琴女”的设置,既构成感官补偿机制,更象征精神救赎,展现白居易晚期诗歌“以俗为雅”的至高境界。
以上为【自问】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律以内心独白结构全篇,首联设问破空而来,中二联以工整对仗罗列四种衰老征象:“佩玉无力”暗喻政治生命衰竭,“看花不明”双关理想幻灭,“老慵难遣”写精神困顿,“春病易生”诉肉体衰颓。尾联忽转亮色,琴女意象既实指家妓樊素,更是艺术永恒的象征——当视觉(看花)模糊时,听觉(听琴)成为感知世界的新通道。这种感官代偿的哲学思考,使全诗超越一般的叹老嗟病,升华为对生命存在方式的诗意探索。白居易将六朝宫体诗的闺阁意象转化为士大夫的精神寓所,在唐代律诗中开创了新的审美维度。
以上为【自问】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乐天晚诗率多漫兴,此首‘佩玉’‘看花’一联,细味之实含无限悲凉。”
2. 袁枚《随园诗话》:“‘老慵难发遣’五字,写尽晚年心境,较许浑‘帝乡明日到’更多真趣。”
3. 赵翼《瓯北诗话》:“结语‘赖有弹琴女’,与《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呼应,见出乐天一生精神寄托所在。”
4.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后四句渐近衰飒,然‘时时听一声’终带达人本色。”
5.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全诗自述体中最见章法,每联各写老态一端,至尾联方透露生机,此白傅独到处。”
以上为【自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