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深切期盼着与诸君共同治国,借鉴古梦寻求贤良。
赞叹此次选拔推举,声誉政绩显扬于仕途。
贤能之士既已等待进用,百姓实在期盼安康。
对待民众应当如对待子女,爱护百姓如同对待伤员。
讲学需测试经典诵论,田间劝勉耕作蚕桑。
虚浮声誉不可粉饰,清明的智慧不可遗忘。
追求名望痕迹易显,安守正道德行自会昭彰。
审理案件必依实情,教化民众贵有恒常。
体恤孤寡并赡养老人,安抚弱小便能稳定强梁。
勉力啊各位敬奉王命,须知我眷顾着天下万方。
以上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的翻译。
注释
1. 共理:共同治国,《汉书·王褒传》“雍容垂拱,永永万年,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呼吸如乔、松”
2. 鉴梦:化用殷高宗梦得傅说典故,《尚书·说命》“梦帝赉予良弼”
3. 猗欤:叹美之词,《诗经·周颂》“猗欤那欤”
4. 黎献:黎民中的贤者,《尚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5. 爱人如伤:《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6. 阡陌:田间道路,《史记·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
7. 恤茕:怜恤孤寡,《周礼·秋官》“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者”
8. 祗命:敬奉使命,《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以上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帝王视角构建完整的吏治思想体系,通过"眷言思理"的政治理想与"鉴梦想良"的求贤意识,展现开元盛世的治国理念。李隆基巧妙将"视人如子"的儒家仁政与"阡陌耕桑"的农本思想相融合,在二十句五言古体中完成对地方官员的全面训诫,体现其"道洽政治,泽润生民"的执政追求。
以上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以双重视角定调:"眷言思共理"展现君主对吏治的深切关注,"鉴梦想维良"则借殷商典故强调选贤任能的历史传承。中间十二句构成严谨的施政纲领:"贤能黎献"对应人才与民众的辩证关系,"视子如伤"化用《左传》确立仁政底线;"讲学劝耕"涵盖文教与经济两大领域,"虚誉清知"直指官员考核核心。后六句升华至治理境界:"求名安贞"的德行要求承接《周易》“安贞之吉”的哲学,"讼狱以情"的司法原则暗合《尚书》“惟明克允”的传统;"恤茕存老"的社会政策体现《礼记》“老有所终”的理想,最终“眷顾万方”的结句,与《诗经》“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的忠君思想形成完美闭环。全诗在古奥典重中流动着盛世气象,堪称唐代帝王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的赏析。
辑评
1.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十八:“玄宗《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诗,『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二语,可续《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之训。”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开元御制『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较之太宗《帝范》『去谗佞,用忠良』更见帝王心术。”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天宝以前,明皇诗皆渊云典则,此篇『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尤见盛世重农尊儒之象。”
4. 今·汪篯《汉唐史论稿》:“诗中『讼狱必以情』反映开元二十五年《格式律令事类》修订背景,与其《禁严酷诏》『庶狱哀矜』形成政教互补。”
以上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