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朝廷殿阁赐予诏令时意气风发,当初欣喜你从贬谪之地复出,重新佩戴银鱼官饰。樊口的凄凉境遇已成过往陈迹,如今挺立朝班,身姿高峻突出。昔日漂泊江湖的生活仿佛一场梦境,将来或许会在鄠县、杜陵一带择地而居。此去虢州若能容我相伴闲坐长啸,主客双方都应是诗人雅士,共赏风月。
以上为【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张舜民:字芸叟,北宋文学家、官员,曾因言事被贬,后复起用。
3. 玉堂给札:指在翰林院起草诏令。“玉堂”为翰林院别称,“给札”意为执笔撰文。
4. 气如云:形容气势旺盛,志得意满。
5. 湘累:指屈原,此处借指被贬南方之人。张舜民曾贬郴州(属古湘地),故称“湘累”。
6. 复佩银:重新佩戴银鱼袋,象征官复原职或升迁。唐代五品以上官员佩银鱼符。
7. 樊口:地名,在今湖北鄂州,张舜民曾贬于此,故有“凄凉”之语。
8. 班心:朝班之中,指朝廷官员行列。
9. 长身:形容身材高大,亦暗喻其品格卓然。
10. 鄠杜:鄠县与杜陵,均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汉唐时为文人隐居之地,此处暗示未来归隐之愿。
以上为【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次韵张舜民之作,表达了对友人仕途沉浮的感慨与慰勉,以及对彼此精神契合的珍视。诗中既有对张舜民从贬所复起的欣慰,也有对其命运转折的深沉体悟。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仕途起伏与人生如梦之感,末联更寄寓了超脱政务、以诗会友的理想境界,体现了苏轼一贯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深厚文人情谊。
以上为【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玉堂给札”与“湘累复佩银”对照,凸显张舜民由贬谪到复起的命运逆转,充满欣慰与赞许。颔联“樊口凄凉”与“班心突兀”形成强烈反差,既写实又寓情,突出其历经磨难后的挺立之姿。颈联转写人生感悟,“真成梦”三字道尽宦海浮沉之虚幻,“恐卜邻”则流露出对未来退隐生活的向往,含蓄而深远。尾联设想重聚之乐,“陪坐啸”写出文人雅士的闲适情趣,“尽诗人”点明二人精神世界的共鸣,诗意升华至超然境界。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自然,情感真挚而不失风骨,充分展现了苏轼酬赠诗的艺术高度。
以上为【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寄慨深远,不独酬答而已,见出处之义,兼寓林泉之思。”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四句写其遭际,后四句写其怀抱,章法井然。‘班心突兀见长身’一句,神采飞动,写尽英气。”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江湖前日真成梦’,语似平淡而意极沉痛;‘故应客主尽诗人’,风调高逸,足见东坡胸次。”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次韵诗,往往于应酬中见性情,此篇尤能将友人升迁之喜与自身人生之叹融为一体,不落俗套。”
以上为【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