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谁说「东阳」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点染似的炯炯有神。琼林般的仙境终究远离尘世。试看你披着鹤毛製作的斗篷,依然像谪到人间的神仙。
休要清谈,即使挥动那玉柄的麈尾拂尘;清谈伤真,要不伤真,必须保重身体,蓄养元气。风流韵事哪裏比得上道家纯真?不应该像蜀客司马相如那樣,过分贪爱卓文君。
版本二:
谁说东阳令沈约那样消瘦憔悴?你却神采奕奕,双目如点漆般明亮有神。
宛如瑶林玉树,自与凡俗风尘相隔。
试看披着白色鹤氅的你,依然如同被贬凡间的仙人一般超逸不群。
切莫效仿名士清谈挥动玉麈,真正可贵的是守护本真、保全内在的精气神。
风流倜傥怎比得上道家那种淳朴自然的境界?
你不该像司马相如那样只贪恋卓文君的爱情,而应追求更高远的道境。
以上为【临江仙 · 赠王友道】的翻译。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後主词名《谢新恩》。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後」句,名《雁後归》。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幾许」句,名《庭院深深》。《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此外,还有琴高、郭景纯、陶岘(Xiàn)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子建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按《临江仙》调起於唐时,惟以前後阕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成绩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子澄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後主词之前後换韵、顾夐(Xiòng)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後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芗林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後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方回词为主,而以晏小山词之第二句添字、冯正中词之前後换韵、後阕第四句减字、王逐客词之後阕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後,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柳耆卿演为慢曲,《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东坡外集》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宋曾端伯辑《东坡词拾遗》。
王友道:龙榆生笺:「未详。」疑为庐山道人。
东阳:龙榆生笺:「《南史·卷五十七·〈梁书·沈约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李义山《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诗:『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点漆:龙榆生笺:「《晋书·卷九十三·〈外戚列传·杜乂(Yì)传〉》:『杜乂,字弘理,成恭皇后父,镇南将军预孙,尚书左丞锡之子也。性纯和,美姿容,有盛名於江左。王羲之见而目之曰:「肤若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人也。」桓彝亦曰:「卫玠神清,杜乂形清。」袭封当阳侯,辟公府掾,为丹阳丞。早卒,无男,生后而乂终。』刘孝绰《司空安成王碑》文:『卫子之朗月映山,杜生之凝脂点漆。』」
瑶林:龙榆生笺:「《世说新语·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刘孝标注:『《名士传》曰:「夷甫天形奇特,明秀若神。」《八王故事》曰:「石勒见夷甫,谓长史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三公,不为我用。』勒曰:『虽然,要不可加以锋刃也。』夜使推墙杀之。」』」
鹤氅(chǎng):鸟羽所制之裘,用作外套。龙榆生笺:「《晋书·卷八十四·王恭传》:『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尝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世说新语·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於时微雪,昶於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曰:『昶字彦达,平昌人。父馥,中护军。昶矜严有志局,少为王恭所知。豫义旗之勋,迁丹阳尹。卢循既下,昶虑事不济,仰药而死。』」
谪仙:龙榆生笺:「《本事诗·高逸》:『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於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谈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新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於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玉麈:玉柄麈尾。东晋士人清谈时常执之。龙榆生笺:「卢升之《行路难》:『金貂有时须换酒,玉麈恒摇莫计钱。』《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於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保器全眞:龙榆生笺:「《易·系辞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眞,而遊求於其外者也。』高达夫《答侯少府》诗:『浮沈各异宜,老大贵全眞。』」
「惟爱卓文君」句:龙榆生笺:「杜子美《琴臺》诗:『茂陵多病後,尚爱卓文君。』」
1. 东阳:指南朝梁代沈约,曾任东阳守,因仕途困顿、身体消瘦,后世常以“东阳瘦”形容文人憔悴。
2. 点漆精神:形容目光炯炯有神,如黑漆点睛,出自《世说新语》,比喻人物神采焕发。
3. 瑶林:传说中的玉树林,象征高洁美好的仙境之物。
4. 风尘:指世俗的纷扰与污浊。
5. 披鹤氅:穿着羽衣或白氅,常为道士或隐士装束,象征超凡脱俗。
6. 谪仙人:原指李白,此处泛指被贬下凡的仙人,形容人物风姿绝俗。
7. 省可:休要、切莫,含有劝诫之意。
8. 清言挥玉麈:指魏晋名士清谈时手持玉制拂尘(玉麈)的姿态,象征玄谈风雅。
9. 保器全真:保持身体与精神的完整纯真,道家强调“全真”即保全先天本性。
10. “不应同蜀客”二句:蜀客指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广为人知;此处劝王友道不应只慕世俗情爱,而应专志于道。
以上为【临江仙 · 赠王友道】的注释。
评析
《临江仙·赠王友道》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下片警示友人保持真气,自爱自重。全词多处用典,衬托出了词人以道修身的美好思想。
这首《临江仙·赠王友道》是苏轼赠予道士或修道友人王友道的作品,通过赞其外貌精神、气质超凡,进而劝勉其坚守道家本真,勿为世俗情欲所累。词中融合了历史典故、道家思想与个人理想,既表现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称许,也寄托了苏轼本人对道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的向往。全词语言典雅,意境高远,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精神自由与生命本真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临江仙 · 赠王友道】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赠王友道”为题,对象当为一位修道之士。开篇用“谁道东阳都瘦损”反问起势,否定世俗对隐者必憔悴的看法,转而突出王友道虽清瘦却精神矍铄,“凝然点漆精神”一句生动刻画其眼神明亮、神采内蕴的形象。继而以“瑶林”“隔风尘”喻其高洁出尘,再以“披鹤氅”“谪仙人”强化其超凡气质,层层递进,塑造出一位形神俱佳的道者形象。
下片转入劝诫。“省可清言挥玉麈”一句,批评魏晋以来士人空谈玄理的风气,认为不如“保器全真”来得切实。这是苏轼一贯推崇的务实修养观,反对虚浮,重视内在生命的养护。最后以“风流何似道家纯”作对比,指出世俗所谓的风流才子之趣,远不及道家返璞归真的纯粹境界。结句“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借司马相如贪恋美色之事,婉转劝导友人勿为情欲所牵,应专心修道。全词由赞而劝,情理交融,既有敬重之情,又含深切期望。
词风清峻洒脱,用典自然,意象高华,充分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尤其“谪仙人”“保全真”等语,既见其对友人的期许,也折射出自己在逆境中追求精神超越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临江仙 · 赠王友道】的赏析。
辑评
华中师範大学教授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此词用了王彪之、王羲之、王恭、王衍等王姓諸人喻王友道。上阕称赞王友道的姿貌风度,下阕勉王友道「保器全真」。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称人兼自寓,谪仙之喻,实亦东坡自况。”
2.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上片写形神之超逸,下片劝修道之专一,结构谨严,寓意深远。”
3. 《苏轼词集》(王水照、崔铭著):“‘保器全真’四字,乃道家养生修性之要旨,体现苏轼晚年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4. 《中国历代词研究通史》(马兴荣主编):“借赠道人之机,抒写对清静无为理想的追慕,是苏轼后期词中少见的纯道家意趣之作。”
以上为【临江仙 · 赠王友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