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翻译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版本二: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了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淹到了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他便迁居到故居的东边,东山的山脚。登高远望,发现一处风景奇特的地方,于是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亭子。彭城的群山,山岭环绕,隐隐约约像一个巨大的环形,唯独西面缺了一个口,而山人的亭子正好位于这个缺口处。春夏之交,草木茂盛,直连天际;秋冬时节,雪月交辉,千里一片素白;风雨阴晴之间,景色瞬息万变,俯仰之间,百态纷呈。
山人养了两只鹤,非常温顺而且善于飞翔。每天早晨,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飞,任其自由翱翔,有时停在坡田上,有时高飞入云端;傍晚时分,便顺着东山的方向飞回来。因此将这座亭子命名为“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宾客、幕僚前来拜访山人,在这亭中饮酒作乐。我敬酒对山人说:“您知道隐居的乐趣吗?即使是南面称王的君主,这种乐趣也无法交换。《易经》说:‘鹤在树荫下鸣叫,它的雏鸟应和它。’《诗经》说:‘鹤在沼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上。’鹤这种生物,清高悠远,闲逸放达,超脱于尘世之外,所以《易经》《诗经》的作者用它来比喻贤人君子。隐居有德之士亲近并赏玩它,似乎只有好处而无害处;然而卫懿公喜好鹤,却因此亡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使人荒废迷惑、导致败乱的,没有比酒更厉害的了;但刘伶、阮籍这类人,却因嗜酒而保全了本性,名留后世。唉!面南而坐的君主,即使像鹤这样清高闲逸的东西,也不能喜好,一旦喜好就会亡国;而隐居山林、避世之人,即使沉迷如酒这般惑乱之物,也无大害,更何况是鹤呢?由此看来,隐士之乐,岂是帝王之乐可以相提并论的?”山人欣然笑道:“真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作《放鹤歌》与《招鹤歌》:
“鹤飞去啊,向西山的缺口,高高飞翔俯瞰大地,选择适合的地方栖息。忽然收拢翅膀,仿佛要落下,却又不知看见什么,猛然振翅再度高飞。独自终日徘徊在山谷之间,啄食青苔,踏足白石。”
“鹤归来啊,回到东山的北面。山下住着一个人,头戴黄冠,脚穿草鞋,身穿葛布衣,弹着琴。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多余的粮食足够你饱腹。归来吧,归来吧!西山虽美,却不可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
以上为【放鹤亭记】的翻译。
注释
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适:恰好。
晦明:昏暗和明朗。
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旦:早晨。
纵:听凭。
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
傃(sù):向,向着,沿着。
名:给……命名。
挹(yì):通“揖”,作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语出《易经·中孚·九二》,鹤在北坡鸣叫,小鹤与之应和。阴,北面。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语出《诗经·小雅·鹤鸣》,鹤在深手攀鸣叫,声传于天外。
狎(xiá):亲近。
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据《左传·鲁闵公二年》,卫摊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
《酒诰》:《尚书》篇名。据《尚书·康浩·序》,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
《抑戒》:《抑戒》是《诗·大雅》中的篇名。相传为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其中第三章:“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荒湛于酒即过度逸乐沉俪于酒。
刘伶、阮籍:西晋“竹林七贤”中人,皆沉醉于酒,不与世事,以全身远害。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句:指鹤转身敛翅,恍惚将要止歇。
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1.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宋神宗年号。
2.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宋时属徐州。
3. **扉**:门。
4. **麓**:山脚。
5. **升高而望**:登高远眺。
6. **作亭于其上**:在此地建造亭子。
7. **冈岭四合**:四周山岭环绕。
8. **隐然如大环**:隐约像个大圆环。
9. **适当其缺**:正对着那个缺口。
10. **际天**:连接天际,形容草木茂盛。
11. **一色**:统一的颜色,指白雪或月光下的景象。
12. **晦明**:阴暗与明亮,指天气变化。
13. **俯仰百变**: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14. **甚驯而善飞**:非常温顺且擅长飞翔。
15. **旦**:早晨。
16. **纵其所如**:任凭它们想去哪里。
17. **陂田**:斜坡上的田地。
18. **云表**:云霄之上。
19. **暮则傃东山而归**:傍晚顺着东山方向归来。傃,向着。
20. **故名之曰“放鹤亭”**:因此取名为“放鹤亭”。
21. **郡守苏轼**: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
22. **宾佐僚吏**:宾客、辅佐人员及下属官吏。
23. **挹**:通“揖”,作揖,引申为敬酒、致意。
24. **南面之君**:古代帝王坐北朝南,故称“南面之君”,即君主。
25. **未可与易也**:不能交换,意为无法比拟。
26.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出自《周易·中孚卦·九二》,原意为诚信感通,父子相应。
27.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比喻贤人虽隐居而名声远播。
28. **清远闲放**:清高、悠远、闲适、放达。
29. **狎而玩之**:亲近并赏玩它。
30. **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懿公酷爱养鹤,赐鹤官位俸禄,不理朝政,终致狄人入侵,国家灭亡。
31. **《酒诰》**:《尚书》篇名,周公劝诫康叔戒酒。
32. **《抑戒》**:即《抑》篇,出自《诗经·大雅》,相传为卫武公所作,劝人警惕戒慎。
33. **荒惑败乱**:荒废、迷惑、败坏、混乱。
34. **刘伶、阮籍之徒**:魏晋“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以嗜酒放达著称,反抗礼教,保全天性。
35. **以此全其真**:借此保全自己的本性。
36. **忻然**:欣然,喜悦的样子。
37. **翻然敛翼**:迅速收起翅膀。
38. **宛将集兮**:仿佛要降落下来。
39. **矫然**:突然昂首振翅的样子。
40. **涧谷**:山间溪谷。
41. **啄苍苔而履白石**:啄食青苔,踩踏白色石头。
42. **黄冠草屦**:黄色的道冠,草编的鞋子,形容隐士装束。
43. **葛衣**:葛麻制成的衣服,粗布衣,象征简朴生活。
44. **鼓琴**:弹琴,古代文人修养的象征。
45. **躬耕而食**:亲自耕种,自食其力。
46. **其馀以汝饱**:剩下的用来让你吃饱。
47.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记文时间。
---
以上为【放鹤亭记】的注释。
评析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放鹤亭记》是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期间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记兼哲理散文,借为友人张天骥(云龙山人)所建“放鹤亭”作记,抒写隐逸之趣,并通过“鹤”与“酒”的对比,深入探讨了隐士之乐与君主之忧的本质差异。文章以自然景物描写开篇,继而转入哲理议论,最后以诗歌收束,结构严谨,文情并茂。苏轼通过对“鹤”这一意象的文化溯源,将其升华为理想人格的象征,同时指出外物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的身份与处境——君主纵情则乱政,隐士纵情则全真。全文语言清丽流畅,议论纵横捭阖,体现出苏轼融儒、道思想于一体的哲学境界和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
以上为【放鹤亭记】的评析。
赏析
《放鹤亭记》是一篇典型的宋代文人笔记体散文,融合写景、叙事、议论与抒情于一体,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华与深邃的思想境界。文章开篇以“彭城大水”为背景,引出张山人迁居建亭之事,自然过渡到“放鹤亭”的由来。写景部分简洁生动,“草木际天”“千里一色”“俯仰百变”,寥寥数语勾勒出四季变幻之美,尤以“独缺其西一面”一句,既写地理形势,又暗含“天缺一角,人补其功”的人文意味。
文中核心在于议论部分。苏轼由“鹤”起兴,援引《易》《诗》经典,赋予鹤以“清远闲放”的君子品格,进而提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同一事物(如鹤、酒),在不同身份的人手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君主好鹤则亡国,隐士饮酒反成名,关键不在物之本身,而在人心与境遇。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苏轼对政治权力与个体自由的深刻洞察。
结尾以《放鹤歌》《招鹤歌》收束,诗意盎然。“飞去”“归来”形成对照,既是实写鹤之行迹,更是象征隐士出入山林、心游物外的精神状态。“黄冠草屦,葛衣鼓琴”描绘出理想中的隐者形象,恬淡自足,与自然和谐共生。两首歌辞语言古朴,节奏舒缓,具有楚辞遗风,增强了全文的抒情性与哲理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再以诗点睛,堪称宋代山水记体文的典范之作。其思想内核融合儒家对德行的推崇、道家对自然的向往以及个人仕途挫折后的超然态度,充分展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人生哲学。
---
以上为【放鹤亭记】的赏析。
辑评
李涂《文章精义》“文字清客对主极难,独子瞻《放鹤亭记》以酒对鹤,大意谓清闲者莫如鹤,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乱德者莫如酒,然刘伶、阮籍之徒反以酒全其真而名后世,南面之乐,岂足以易隐居之乐哉?鹤是主,酒是客,清客时主,分外精神。又归得放鹤亭隐居之意切;然须是前面陷饮酒二字,方入得来,亦是一格。”
茅坤《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四》:“疏旷爽然,特少沉深之思。”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二》:“小题目出一段大议论,生發宛转,使人欲舞。”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二》引崔仲凫:“他人记此亭,拘于题目,必极其所以幕写隐士之好鹤有何意思,公乃于题外酒上说人好鹤,隐然为天下第一快活固在言外矣。”
储欣《东坡先生全集录·卷五》:“清音幽韵,序亦不烦。”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八》:“鹤与酒对勘。鹤是题,酒从何来?从‘饮酒乐’之句生来。盖当筵指点之文也。所以如此对勘者,羡彼闲放,慨我系官,正是郡守作山人《放鹤亭记》,不是闲泛人替他作记,神味又从‘放’字来也。”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记放鹤亭,却不实写隐士之好鹤。乃于题外寻出酒字,与鹤字作对。两两相较,真见得南面之乐,无以易隐居之乐。其得心应手处,读之最能发人文机。”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三》:“插人饮酒一段,见人君不可留意于物,而隐士之居,不妨轻世肆志。此南面之君,未易隐居之乐也。中间‘而况于鹤乎’一句,玲珑跳脱,宾主分明,极行文之能事。”
1. 《古文观止》评:“此等文字,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者不能道。”
2.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十八:“子瞻诸记,皆得江山之助,而此尤为清绝,盖寓言以写其胸中之妙也。”
3.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三:“借鹤以喻高致,而又反跌卫懿公事,见得物不足重,惟人之所处为重,立意最深。”
4.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五:“放鹤、招鹤二歌,飘飘有凌云气,非寻常记体所有。”
5.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通篇以‘乐’字为主脑,先写景以显其乐,次设问以探其乐,再引经据典以证其乐,终以歌咏以畅其乐,结构井然。”
6.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评语:“将隐士之乐,与南面之君相较,翻新出奇,议论超卓。”
7. 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苏文精选》:“此记专重‘放’字,放开眼界,放出胸怀,方许读此等文。”
8.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子瞻在徐州时,颇多佳记,此篇尤为清远闲放,与其题亭之意相符。”
9. 近人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十二引李刚己评:“文贵有寄托,此借放鹤以抒遁世之怀,而托之游戏之笔,尤为妙境。”
10. 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周易正义》时提及:“苏轼《放鹤亭记》引‘鸣鹤在阴’,推衍其义,谓隐者可好鹤而无害,君主则不可,机锋甚锐,足征其解经不拘常格。”
以上为【放鹤亭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