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桑树和麻类植物已经凋零败落,水中的藻草与荇菜也已枯萎沉没。园林房舍虽在人间居所之中,但随着时节变迁,不禁令我内心感伤。勉强走过南边的堤坝小路,远远眺望北面山岭的峰峦。本想与修道之人交谈几句,便骑上马鞍姑且前去寻访。
以上为【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的翻译。
注释
1. 道源:僧人名,苏轼友人,生平不详。
2. 西庄:地名,具体所在不可确考,或为某处隐逸之所。
3. 齐道人:一位姓齐的修道之人,身份或为道士或隐士。
4. 草堂:简陋的屋舍,多指隐士居所,此处指齐道人居处。
5. 桑麻已零落:桑树与麻皆为古代田园常见作物,象征农耕生活;“零落”指凋残衰败,暗喻时令入秋或世事荒芜。
6. 藻荇复消沉:藻、荇均为水中植物,常见于池塘溪流;“消沉”谓枯萎沉没,进一步渲染萧条气氛。
7. 园宅在人境: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意指居所位于尘世之中。
8. 岁时伤我心:因季节更替而引发感伤,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哀愁。
9. 强穿南埭路:“强”意为勉强、努力;“埭”为土坝或堤岸,南埭即南边的堤路。
10. 北山岑:北面山岭的高处,“岑”指小而高的山。
以上为【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道源同游西庄时所作,记录途中偶遇齐道人并前往草堂的情景。全诗以写景起兴,借秋日萧瑟之景抒发人生无常、世事变迁之感,情感真挚而内敛。诗人由自然衰败之象触发内心忧思,继而试图通过寻访道人寻求精神慰藉,体现了其融合儒释道思想的人生境界。语言质朴简练,意境深远,是苏轼晚年寄情山水、参悟人生的典型之作。
以上为【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联以“桑麻零落”“藻荇消沉”开篇,描绘出一幅深秋荒园图景,既实写眼前之景,又寓含人生迟暮、理想凋零之叹。颔联承接上文,点明居所虽在人间,却因岁时流转而心生悲慨,情感由外物转入内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颈联转写行动,“强穿”二字尤见沉重,暗示诗人身心俱疲却仍勉力前行;“遥望北山岑”则带出追寻之意,空间由近及远,视野开阔,情绪亦随之升华。尾联直述意图——欲与道人对话,并“跨鞍”前往,动作干脆利落,表现出苏轼一贯的积极入世与求索精神。整首诗融写景、抒情、叙事于一体,语言冲淡自然,意境空灵悠远,展现了诗人面对衰飒现实时寻求超脱的心路历程。
以上为【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称:“此诗清旷有致,触物兴怀,不假雕饰而自得风神。”
2.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语极平淡,意味深长,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者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苏诗至此,渐入老境,不矜才,不使气,唯以情韵胜。”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按:“此诗作于元祐年间,时公在京师,与方外游,多托物寓意之作,此其一也。”
以上为【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