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从万里之外归来之日,我仍独自居住在一间小庵之中。
应当笑自己谋生过于笨拙,像驴子拉磨一般团团打转,徒劳无功。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翻译。
注释
1. 伯父:指苏轼的伯父苏涣,字公叔,是苏洵之兄,苏轼兄弟称其为伯父。
2. 《送先人下第归蜀》:苏涣所作诗,今已不存全篇,仅此两句被苏轼引用。
3. 安节:即苏安节,苏涣之子,苏轼的堂兄,将赴蜀地,故苏轼作诗相送。
4. 为诵此句:苏轼回忆并吟诵伯父诗中的句子,以此作为自己作诗的韵脚。
5. 一庵:一间简陋的屋舍,常指隐士或僧人居住之所,此处指苏轼当时居所清苦。
6. 应笑谋生拙:应会嘲笑自己谋生手段笨拙,无法在仕途上有所成就。
7. 团团如磨驴:比喻生活或工作如同驴拉石磨,原地打转,毫无进展。
8. 却来日:指从远方归来之时,可能暗指贬谪后返京或暂居某地。
9. 仍独居:依旧孤独一人居住,反映其处境孤寂。
10. 依韵作诗:按照前人诗句的韵脚来创作新诗,是古代常见的唱和方式。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伯父安节时所作,借其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中的诗句“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为韵脚,依韵赋诗,表达人生漂泊、仕途困顿、归隐独居的感慨。诗中以“磨驴”自比,形象地揭示了自己在官场或生活中周而复始、不得解脱的窘境,既有自嘲之意,又含深沉的人生体悟。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中见悲凉的风格。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虽短,却意蕴深远。首句“万里却来日”点出诗人经历长途奔波、宦海浮沉之后的归来,带有疲惫与沧桑之感;次句“一庵仍独居”进一步渲染孤寂清冷的生活状态。两句对仗工整,时空交错,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形影相吊的形象。后两句转入自嘲:“应笑谋生拙,团团如磨驴”,以“磨驴”为喻,生动刻画出在体制或命运中徒劳循环的无奈。这一比喻既幽默又辛酸,正是苏轼“以谐写悲”笔法的典型体现。全诗由送别堂兄引发对家族旧事的追忆,进而联想到自身命运,情感层层递进,表面平淡,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反思。语言朴素自然,却力透纸背,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特有的智慧与超脱。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四引查慎行语:“此诗因伯父旧句起兴,触景生情,自叹羁旅孤栖,谋生无术,以磨驴为喻,俚而有致。”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极简淡,而感慨系之。‘磨驴’之喻,似戏实悲,得乐天遗意。”
3. 《历代诗话》中清代纪昀批点:“二十八字中,有身世之感,有家风之念,有出处之叹,寄慨遥深。”
4. 《三苏年谱》载苏轼元丰年间屡遭贬谪,居黄州时多作此类幽居自省之诗,此篇或作于黄州期间,心境可见。
5.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安节将归蜀,追念先人旧诗,因韵成章,情文相生,非泛然酬应之作。”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