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东门挥手告别,那时你容颜尚好,两鬓还未染霜。
直到如今,我仍如在梦中,不敢相信你已离世。
你身后留下的事迹可写满千纸文书,而你的新坟却远在天之一方。
谁能像当年悲悼楚国宰相那样,以拍掌顿悟的方式唤醒君王,为你伸张哀思?
以上为【亡伯提刑郎中輓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的翻译。
注释
1. 亡伯提刑郎中:指苏轼已故的伯父,曾任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为宋代主管司法监察的官员。
2. 辂诗:哀悼死者之诗,即挽歌、挽词。
3. 甲辰:宋仁宗嘉祐九年(1064年),此年干支为甲辰。
4. 凤翔官舍:苏轼时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驻地在今陕西凤翔,官舍即其居所。
5. 挥手东门别:化用《古诗十九首》“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意,描写生离场景,此处反衬死别之痛。
6. 朱颜鬓未霜:形容伯父辞世时容颜尚健,尚未老迈,突显早逝之悲。
7. “至今如梦寐”二句:表达对亲人猝然离世的震惊与难以接受之情,常见于悼亡诗中。
8. 后事书千纸:指伯父生前政绩、文章或遗著丰富,足可成卷帙。
9. 新坟天一方:谓伯父葬地遥远,诗人不得亲往祭扫,倍增哀思。
10. “谁能悲楚相”二句:用战国时楚国宰相吴起被杀后,有人以击掌方式向楚王陈述其冤的故事,喻指无人能为伯父申冤或彰显其德。
以上为【亡伯提刑郎中輓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追悼其亡伯(伯父)提刑郎中所作的挽诗之一,写于甲辰年十二月八日,时苏轼在凤翔官舍任职。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沉郁,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生死无常的悲慨。诗人以“梦寐”形容对逝者之死难以接受的心理状态,极具感染力;后转而写逝者功业与坟茔遥远,更添孤寂之感。末句借用历史典故,既是对伯父才德未尽其用的惋惜,也暗含对时政的隐忧。整体风格哀而不伤,情理交融,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深厚的人伦情感与历史意识。
以上为【亡伯提刑郎中輓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回忆昔日送别情景,以“朱颜未霜”暗示伯父正当盛年,为下文“未信存亡”埋下伏笔。颔联直抒胸臆,用“梦寐”一词将现实与幻觉交织,表现出极度悲痛中的心理错位,极具艺术张力。颈联由情入事,转写伯父身后之名与坟茔之远,空间距离加剧了情感疏离,形成强烈对照。尾联借古讽今,以楚相之典收束,既赞伯父之才德堪比良臣,又叹其未得明主重用,或身后无闻,流露出深沉的遗憾与不平。全诗语言简练,意象凝重,融个人哀思于历史视野之中,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少见的沉郁风格,亦为其日后抒情深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为【亡伯提刑郎中輓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一引查慎行曰:“此诗情真语挚,尤在‘至今如梦寐’一句,写出至亲死别后惝恍难信之状,非亲身经历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挽诗多浮泛,此独沉痛,盖出于天伦之爱,非徒应酬之作。”
3.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评此诗:“结语用楚相事,寓意深远,非止哀死,兼有慨世之意。”
4. 孔凡礼《苏轼年谱》嘉祐九年条载:“轼在凤翔作《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可见其重家族伦理,亦见早岁诗风之庄重。”
以上为【亡伯提刑郎中輓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