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天与人本就同归于一泡水沫般短暂,李白并非被贬谪,而是仙游人间。他傲视天地八方,觉得九州大地太过狭小,化作两只飞鸟彼此唱和鸣叫。一只鸟鸣叫一次,便要停歇三千年;开元盛世有道,他才稍作停留。世人想用名利束缚他尚且不可得,更何况是他主动去求取功名呢?向西遥望太白星横亘于峨眉与岷山之间,他眼界高过四海,仿佛世间再无一人值得重视。他眼中所谓“大儿”是功勋卓著的郭子仪(汾阳中令君),“小儿”则是修道忘我的司马承祯(天台坐忘身)。他一生从不结交权贵,连高力士为他脱靴都视为羞辱,竟敢因此发怒——这种事若传出去,不过令人一笑罢了,您读到这首诗也当会心一笑吧。
以上为【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的翻译。
注释
1. 丹元子:道士名,号丹元子,宋代人,善画或藏有名人画像。
2. 《李太白真》:即李白的画像。“真”指人物肖像。
3. 天人几何同一沤:天与人终究不过是同一浮泡,比喻生命短暂、万物归一。出自佛家“诸行无常”思想。
4. 谪仙非谪乃其游:世人称李白为“谪仙”,谓其原为天上仙人贬落凡间,苏轼则认为他并非被贬,而是主动游历人间。
5. 麾斥八极隘九州:语出《庄子·天下》“麾斥八极,神气不变”,形容李白胸怀广阔,视八方极远之地如掌中,反觉中原九州狭小。麾斥,犹驰骋、纵览。
6. 化为两鸟鸣相酬:比喻李白与同时代文人(尤其是杜甫)的诗歌唱和,或象征其精神自由如双鸟齐飞。
7. 一鸣一止三千秋:极言李白诗才之卓绝,一发声即震动千古,其影响绵延久远。
8. 开元有道为少留: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李白曾短暂出仕或希望有所作为,故稍作停留。
9. 縻之不可矧肯求:縻(mí),束缚;矧(shěn),何况。意为连想用名利羁绊他都不可能,更何况他会主动去追求呢?
10. 手污吾足乃敢瞋:典出李白让高力士脱靴之事。高力士为玄宗宠宦,曾因被命为李白脱靴而怀恨在心。“手污吾足”即指此,表达李白对权贵的蔑视。
以上为【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观丹元子所藏《李太白真像》后题写的赞诗,借画像抒发对李白人格精神的崇敬与理解。全诗以“天人同一沤”开篇,将李白置于天人合一、超然物外的境界,否定其“谪仙”为贬谪之说,强调其乃主动游历人间的仙者。通过“麾斥八极隘九州”等句,凸显李白胸怀宇宙、睥睨尘世的气概。诗中“两鸟鸣相酬”或指李白与杜甫的文学唱和,亦或象征其精神自由翱翔。“一鸣一止三千秋”极言其才华之罕见与影响之深远。后半转写李白不屑权贵、傲骨嶙峋的形象,以“手污吾足乃敢瞋”点出其不屈从于宦官的尊严,并以“作诗一笑”收束,既自嘲又洒脱,体现苏轼本人与李白精神上的共鸣。整首诗融哲理、史实、想象于一体,气势恢宏而意蕴深远。
以上为【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不仅是一幅题画像之作,更是一曲为李白精神立传的颂歌。开篇即破除“谪仙”旧解,提出“非谪乃游”的新见,赋予李白一种主动、自由、超越的姿态,这正契合苏轼自身崇尚自然、反对拘束的人生哲学。诗中“麾斥八极隘九州”一句气象宏大,借用《庄子》语言塑造出李白豪放不羁、包举宇内的胸襟。而“两鸟鸣相酬”则巧妙地将文学交流升华为精神对话,暗示李白与时代精英的心灵共振。
“一鸣一止三千秋”极具夸张之美,却又不失真实——李白诗作确如惊雷乍响,余音不绝。接着笔锋转向现实人格:“西望太白横峨岷”既写地理,又暗合“太白”之名,虚实交融;“眼高四海空无人”则活画出李白孤高自负之态。提及“大儿汾阳”“小儿天台”,用戏谑口吻表现其交友标准之高洁,非功臣即高士,绝不趋炎附势。结尾“手污吾足”一事虽小,却集中体现了士人尊严与权贵压迫之间的冲突,苏轼以“一笑”作结,既是宽慰,也是超脱,展现了他面对历史悲剧时的达观态度。
全诗语言雄健奔放,用典精当而不晦涩,情感跌宕起伏,既有敬仰,又有共鸣,堪称咏李白诗中的杰作。
以上为【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奇崛纵横,直追青莲本色。‘麾斥八极’二语,足为太白写照。”
2.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托兴高远,非徒画像题赞,实自抒其平生仰慕之意。”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一鸣一止三千秋’,语似荒唐,实含至理,谓人才之难得,光芒之久远也。”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东坡题画像诗多寓寄托,此篇尤为沉雄痛快,可谓深知太白者。”
5. 近人陈寅恪未直接评此诗,但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宋人论李诗,每以仙才目之,而苏子瞻独能识其抗俗之志,最为卓见。”可为此诗思想价值之旁证。
以上为【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