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请求得一天假期,前来游览半月泉。
是谁施展巨大的神力,将水中的天空劈开成两半?
以上为【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佑六年三月十一日】的翻译。
注释
1. 半月泉: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附近,因泉水形状如半月而得名,为宋代文人雅集之地。
2.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3. 曹辅:字载德,福建宁德人,元祐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与苏轼有交往。
4.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将领、文人,与苏轼交好,曾守杭州。
5. 鲍朝懋:生平不详,据《咸淳临安志》记载为当时地方官员或文士。
6. 郑嘉会:生平不详,疑为杭州地方官或文人。
7. 苏固:苏轼族人或后辈,事迹无考。
8.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时苏轼由颍州召还,任兵部尚书,后出知杭州。
9. 三月十一日:农历三月十一,正值春深,气候宜人,适宜出游。
10. “擘破”:撕裂、分开之意,常用于形容巨大力量的动作,此处用以夸张描写泉水分割倒影之奇观。
以上为【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佑六年三月十一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元祐六年(1091年)任杭州知州期间,与友人同游半月泉所作。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泉水形如半月、倒映天光的奇景,借“擘破水中天”之奇想,表现自然造化之巧与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怀。虽仅四句,却意境开阔,想象奇特,体现了苏轼山水诗中常见的哲思与审美交融的特点。诗中“大手”“擘破”等词极具张力,赋予自然景观以神话般的动感,展现出东坡特有的浪漫气质。
以上为【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佑六年三月十一日】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却气势不凡。首句“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语调轻松,流露出公务之余难得闲情逸致的愉悦。一个“请”字,既见制度之拘束,亦显诗人对山水之向往。次句“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笔锋陡转,从写实跃入想象。半月泉水面如镜,倒映苍穹,形若半轮明月,仿佛天空被从中劈开,诗人遂发奇问:是何人以巨手劈破水中之天?此句化静为动,以神话笔法写自然奇景,极具视觉冲击力。
“擘破”一词源自佛教典籍与神话传说(如“巨灵擘山”),在此赋予自然以神力创造的意味,既赞泉景之奇,又暗含对天地造化的敬畏。同时,“水中天”三字空灵澄澈,象征心境之清明,或可视为苏轼身处仕途纷扰中仍追求精神超脱的写照。
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象雄奇,短短二十字,融记游、写景、设问、想象于一体,充分展现苏轼“以议论入诗”“以才情运笔”的艺术特色,堪称即兴题咏中的佳作。
以上为【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佑六年三月十一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虽小品,然气象宏阔,‘擘破水中天’一句,奇想天外,足见坡公胸中有万夫莫当之气。”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偶然游赏,信口吟成,而笔力横绝,非他人所能及。‘大手’‘擘破’四字,如雷霆震耳,写景至此,可谓化工。”
3.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语:“此等诗看似率易,实则经营于无形。起句平淡,结句突兀,反差之中见精神,东坡真能以游戏成文章者。”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杭,多有题泉石之作,此篇尤为警策。‘水中天’本静物,著一‘擘破’,顿成活景,诗家所谓点铁成金也。”
5.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五·游观门》载:“半月泉……苏文忠公与曹辅、刘季孙诸公同游,题诗壁间,至今犹存。”可证此诗为真实题刻,非后人伪托。
以上为【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佑六年三月十一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