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点灯而坐,彻夜不眠,只为与自己的影子相对交谈。
放下帷幕专心研读古籍,哪里还有闲暇去观赏园景?
您本是习武之人,年少时就熟读兵法《十三篇》。
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地斥责敌人,手中的兵器也排列森严。
论才智谁又能胜过您呢?可惜功名无门,令人叹息无缘。
您独自前来向我倾诉,满腔愤懑该向谁宣泄?
一次相见胜过百次听闻,真想随您奔赴皋兰山激战沙场。
愿以布衣之身挟带三支利箭,在这征讨辽国的年月里建功立业。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的翻译。
注释
1. 留灯坐达晓:点灯熬夜直至天明,形容彻夜不眠,思绪难平。
2. 要与影晤言:欲与自己的影子对话,比喻孤独自省或内心激烈交锋。
3. 下帷对古人:化用董仲舒“下帷讲诵”典故,指闭门读书,潜心研习古籍。
4. 窥园:典出《汉书·董仲舒传》:“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形容专心治学,不问外事。
5. 使君:汉代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诗中对话的友人。
6. 《十三篇》:即《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著名兵书,此处指友人通晓兵法。
7. 口击贼:以言辞痛斥敌人,形容辩才与义愤。
8. 戈戟亦森然:兵器林立,形容武备严整或气势威武。
9. 往鏖皋兰山:指前往皋兰山作战。皋兰山在今甘肃兰州,宋代为边防要地,常喻征战之地。
10. 白衣挟三矢:白衣指无官职的平民,挟三矢象征准备上阵杀敌。暗含投笔从戎、建功边疆之意。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答庞参军》之作,然内容与原诗主题相去甚远,实为借题发挥,抒写豪情壮志与报国无门之慨。诗中“使君”应指一位有军事才能却不得重用的友人,苏轼借与其对话,既赞其文武兼备、才智超群,又深惜其功名无成,进而表达自己渴望投身边事、建功立业的雄心。全诗气势豪迈,语言刚健,融合兵法典故与个人抱负,展现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仍不失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虽托名“和陶”,实则风格迥异,体现了苏轼“和韵而不从意”的创作特点。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题为“和陶答庞参军”,但并未沿袭陶渊明原诗恬淡隐逸之风,而是另辟蹊径,借题抒怀,展现出苏轼特有的豪放气概与家国情怀。开篇“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即营造出深夜独思、心潮澎湃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宁与思索。继而以“下帷对古人”自况勤学不辍,又转写“使君”之才——文能诵兵法、口伐敌,武能执戈戟、威凛然,极尽赞美。然而“才智谁不如,功名叹无缘”一句陡转,由扬转抑,道出英雄失路之悲。此非仅叹友人,实亦自叹。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虽才冠天下,却难展经纶,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末四句激情迸发,“一见胜百闻”凸显知己之感,“往鏖皋兰山”“白衣挟三矢”更是直抒投身边塞、报效国家之志,豪情万丈,动人心魄。全诗结构跌宕,情感起伏,语言凝练而富张力,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堪称苏轼七言古诗中的慷慨之作。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虽和陶,而气象迥异,盖东坡胸中自有甲兵,故发为慷慨之音。”
2. 清·纪昀《苏诗汇评》:“起语孤峭,中幅称许友人,笔力遒劲。‘口击贼’‘戈戟森然’,状其英气逼人。结处忽作壮语,有不可羁勒之势。”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和陶诗多冲淡,唯此数首别具风骨。‘白衣挟三矢’,何等气概!可见其未尝一日忘天下事。”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陶诗凡数十首,大抵摹其平淡,然此诗独奋发踔厉,殆因所酬者为将才,触机而发,遂脱却窠臼。”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