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


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


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

树底蒲团禅老家,高僧倚坐日西斜。


有人试问西来事,无处安排玉如意。


方者风幡动不同,不道风幡境亦空。

征衫初解就僧床,惠我翛然一枕凉。


赤日黄尘畏途里,此君风味可能忘。

九街头,正软尘润酥,雪销残溜。
禊赏祗园,花艳云阴笼昼。
层梯峭空麝散,拥凌波、萦翠袖。

松有乔林桂有丛,石梯苔壁兴无穷。


快心叠嶂云如扫,会意澄波日正中。


修竹缘崖高竦竦,早梅飘雪细珑珑。

一山篁竹间松杉,伏虎犹存居士庵。


钟磬有时闻绝壁,渔樵将晚会平潭。


薄云未解成春雨,返照偏能破夕岚。

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


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镜两团团。

三径荒芜未许寻,篮舆来访小园林。


因知燕寝凝香地,不似禅房花木深。

咸平处士骨已稿,尺素谁传双鲤鱼。


宝藏尚有安抚印,遗稿元无封禅书。


人清并遣乌亦好,字劲宛得梅之馀。

人间热恼正匆匆,才入山门便不同。
云板声中僧出定,月台影里佛观空。
堂阴岑寂常如夜,殿角清凉不见风。
宿雨洗苍骨,峰峦发新秀。
寻幽蹑奇踪,腾踏众山囿。
层林锁岩隈,突兀见危构。
语话相投意便亲,底须交久往来频。
半生未得吾忘我,一默方知妙入神。
大患有身身是患,至真无迹迹非真。
箨冠随所适,竹杖复行吟。
夜月青莲宇,秋风珠树林。
根尘迷至性,诗酒涴禅心。
贫贱论交日,凄凄多苦颜。
井寒晨炊少,室静共僧闲。
囊里常留药,人前笑买山。
偶趁秋风一到城,市尘湫隘败人清。
牵丝聊作逢场戏,举眼那知得月明。
寂外幡幢皆古意,堂边萱草自秋声。
朝游双峨阳,暮宿雪堂阴。
月落疏钟度,霜寒清夜深。
谈玄析奥义,观妙徵素心。
承天吴首刹,结构素云奇。
金碧辉晴昊,规模胜昔时。
欲知南楚事,须读郑公碑。
烟苍苍,涛茫茫,洞庭遥遥天一方。
上有七十二朵之青芙蓉,下有三万六千顷之白银浆,中有美人兮佩服金鸳鸯。
游龙车,鸣月珰,直与造化参翱翔。
中天台阁禁城西,春日游人出御堤。
满地落花驯鹿卧,千条弱柳乱莺啼。
窗涵水影金镛净,幡倚晴云绛节齐。
古刹号承天,规模阔万间。
寺中重有寺,山外更无山。
供佛香犹在,寻僧客亦闲。
秋色今朝尽,西风落晚红。
人心本无隔,节序不能同。
杖策孤村外,斋居乱水中。
因过城北寺,似与世相违。
疏雨生秋思,微云漏月辉。
鹤惊林外磬,萤点竹间衣。
绛气浮芝宇,芳风袭芰衣。
仙游传凤吹,龙卧净云霏。
片叶浮霜小,丸鸿贴汉微。
蓝若延佳赏,蕙肴留好宾。
共听联袂曲,不见折香人。
僧扫苔间坐,云生头上巾。
姑苏远近高低寺,六十坊前庆云被。
刹幢最古是能仁,残碑勒载萧梁事。
北院禅栖花木深,名流往往高轩寄。
艺祖首除藩镇强,虎符合豹中枢藏。
降王争执仗下梃,逋寇未下河西羌。
夏州保忠族内附,继迁假息招叛亡。
世间白日争红尘,那识人境有清绝。
黄州秃翁物外游,令我喜对华岩笔。
西掖官居蓬岛寒,门前写影万琅玕。
竹石寒相倚,云窗晓共开。
闲身方外去,幽意静中来。
坠响风随箨,移阴日上苔。
古寺依山起,幽轩对竹开。
翠阴当昼合,凉气逼人来。
夜影疏排月,秋鞭瘦竹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