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
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
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剪剪轻风穿绣幕。
倚阑闲听,满树惊萧索。
几处寒虫鸣四壁,巡檐铁马无休歇。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戎兴。

萧骚拂树过中庭,何处人间有此声。


涨水雨馀晨放闸,骑兵战罢夜还营。


闲凭曲几听虽久,彊抚哀弦写不成。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谁居空闲扇橐籥,情与无情并时作。


是声皆自根极来,更莫辛勤问南郭。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秋来万木发天声,点瑟回琴日夜清。


绝调回随流水远,馀音细入晚云轻。


洗心真已空千古,倾耳谁能辩九成?


徒使清风传律吕,人间瓦缶正雷鸣。

月淡星疏夜气清,忽闻何处动商声。


初疑风雨冲愁至,复讶波涛入梦惊。


寥泬似随征雁叫,凄凉如和草虫鸣。

万窍忽争号,南风动地豪。


此声何处起,到地似秋高。


草木波颓靡,乾坤暑战鏖。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
顿惊倦旅。
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

月明雁叫远,露下蝉号寒。


幽幽草虫泣,索索梧叶乾。


愁人知秋早,听此良独难。

秋声乱庭树,片雨助萧森。


山晓气初爽,溪晴寒已深。


虚无茅屋火,断绩石床琴。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西南振响使人惊,未必秋声作此声。


万骑奔驰鼙鼓动,千夫翻踏桔槔鸣。


初疑潮汐还疑雨,只在山林不在城。

西风初起雁声微,千里关河叶尽飞。


借问凄凉何处落,五陵松柏远依依。

庭外梧桐叶叶风,楼头过雁砌边蛩。


隔窗砧杵敲残月,唤起乡愁归兴浓。

气应商声惨又清,人闲难听亦难名。


非神非鬼洞庭乐,为鹤为风淝水兵。


老叶自吟高处调,寒蛩相趁闹中鸣。

天教少昊管金行,发越清商妙莫名。


万宇虚凉机自动,千林摇落气难平。


怒为伍子潮江吼,细入欧公夜壁鸣。

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

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蛩响梦频醒。

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

萧萧飒飒,惨惨凄凄,飞来何处秋声。
似雨还风,梧桐叶底寻声。
香老豆花篱角,怕吟蛩、絮出秋声。

远雁悲鸣,哀蝉暗咽,销魂齐作秋声。
画角城头,斜阳冷带鸦声。
怕听荒村落叶,近黄昏、古寺钟声。

寺古册更幽,爽气金天接。


新凉入高树,萧瑟吟风叶。


轻随清磬度,微带寒蝉咽。

高阁烦襟生远兴,忽闻凉籁动罗帏。


随风已去传鸣柝,傍月还来助捣衣。


疑有波涛从地起,独怜乌鹊正南飞。

葛衣未晚薄寒生,独怪西风不势情。


吟思几番来野景,离愁一半在秋声。


空江白鸟生无际,缺月疏桐画未成。

天宇三秋静,林皋众窍鸣。


萧骚翻竹韵,嘹呖动檐声。


带雁宵征急,迎蛩夕语轻。

桐叶秃。
闲庭又添得,浅黄深绿。
烂漫风前,几丛水蓼,几丛霜菊。
良夜寂。
无端送幽信,做成萧瑟。
不是哀弦,亦非脆管,凄凉无匹。
自从大火西流后,渐觉凉风到竹林。
李白已无当世志,宋郎又动少年心。
群阴得势夜声合,万物将穷杀气沉。
忽然金气撼山林,响应天机捷似砧。
随处西风能触物,当空明月独知音。
乍凉不寐偏盈耳,静夜长鸣杂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