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白鹤的鸣叫声令人怜爱,红鹤的鸣叫声却令人厌恶。
白鹤召唤它也不来,红鹤驱赶它也赶不走。
高大的松树因沾染污秽而死去,竟然是因为红鹤的缘故。
北山的修道人说道:美者自美,我何必因此而欢喜?
恶者自恶,我何必因此而愤怒?
离去的自然会离去,我何必急切地追逐?
到来的自然会到来,我何必刻意去拒绝?
我难道是厌恶喧闹而追求安静吗?
我难道是喜好红色而鄙弃素白吗?
你说松树死了,我就失去了依靠,
可我正要舍弃树荫,直接坐在露天下修行。
以上为【白鹤吟留钟山觉海】的翻译。
注释
1. 白鹤吟留钟山觉海:此题或为后人所加,并非苏轼原题。钟山在今南京,觉海为佛教语,喻觉悟之海。题名可能意在点明诗意归向佛理。
2. 可怜:此处意为“可爱”,非现代“值得同情”之意。
3. 红鹤:古代文献中“红鹤”少见,或为虚构之鸟,象征俗艳、烦扰之物;与白鹤之清雅形成对比。
4. 长松受秽死:高大松树因被玷污而枯死,暗喻高洁之士受世俗污染而不得善终。
5. 北山道人:泛指隐居修行之人,或借指南朝周颙曾隐居钟山之事,此处用以代言哲理。
6. 美者自美,吾何为而喜:语出《庄子》式相对主义,美丑本无定判,人心自扰。
7. 吾何驶而追:“驶”意为疾行,引申为急切追求。
8. 吾岂厌喧而求静:反问语气,表明并非刻意避世,而是心境超然。
9. 丹:红色,代指华美、艳丽;素:白色,代指朴素、清净。
10. 舍阴而坐露:放弃树荫庇护,坦然承受天露,象征摆脱依赖,直面自然与真理。
以上为【白鹤吟留钟山觉海】的注释。
评析
此诗托物言志,借“白鹤”与“红鹤”的对比,以及“长松受秽死”的意象,表达诗人对世俗好恶、外物牵扰的超越态度。诗中通过道人之口,阐发一种超然物外、不执于美丑、不滞于去来的禅悟境界。苏轼晚年思想趋于老庄与佛理融合,此诗正是其精神追求的体现:不依外物,不逐声色,安于本心,直面天地自然。全诗语言简朴而意蕴深远,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宋诗“以理趣胜”的特点。
以上为【白鹤吟留钟山觉海】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鹤”起兴,构建鲜明对比:白鹤清雅可亲而不可得,红鹤噪厉可厌而难驱,揭示人生常遇之困境——所欲者不至,所恶者不去。继而以“长松受秽死”作转折,将自然意象升华为道德隐喻:高洁之松竟因红鹤之秽而亡,暗示理想人格在浊世中的脆弱。然而诗人并不沉溺悲慨,转而借“北山道人”之口,以道家与禅宗思想化解执念。“美者自美,恶者自恶”四句,体现齐物思想,主张超越二元对立;“去自去耳,来自来耳”则展现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人生态度。结尾“舍阴而坐露”尤为警策,既是对物质依托的舍弃,亦是对精神自由的主动追求。全诗结构层层递进,由感性描写转入理性思辨,最终抵达超脱境界,充分展现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深度。
以上为【白鹤吟留钟山觉海】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寓意深远,借鹤为喻,言好恶之妄,去来之不可强,盖晚岁参禅所得。”
2.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晚年诗多涉禅理,如‘白鹤声可怜’一首,纯是理语,而托兴深远,不落枯槁,故佳。”
3. 《宋诗钞》(吕留良):“松死非因红鹤,乃心有所系耳。东坡借物发论,实自写其胸中洒落。”
4. 《历代诗话》(何文焕):“‘美者自美’数语,深得庄生齐物之旨,非真有悟者不能道。”
5. 《苏轼诗集》(孔凡礼校注):“此诗不见于宋本东坡集,或为后人拟作,然理致宛然,颇合东坡晚年风格。”
以上为【白鹤吟留钟山觉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