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
山东诸侯国,迎送纷交驰。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
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
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公吏奉纁组,安车去茅茨。
君王苍龙阙,九门十二逵。群公朝谒罢,冠剑下丹墀。
孤帆万里外,淼漫将何之。江天海陵郡,云日淮南祠。
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
翻译
少年时客居淮泗,落魄居住在下邳。
遨游到燕赵,结交朋友经过临淄。
山东诸侯国,迎接送别纷纷交驰。
自从你厌倦游侠,闭门垂帷读书。
深明戴家礼仪,颇学毛公诗篇。
备知经世济民之道,高卧如陶唐时代。
圣主下诏天下,贤人不得遗漏。
官吏奉着纁组,安车离开茅屋。
君王苍龙阙,九门十二逵。
群公朝见完毕,冠剑走下丹墀。
野鹤终究踉跄,威凤徒然参差。
或问治理人民的方法,只是致还山之词。
天书从北阙降下,赐帛归还东菑。
都门告别亲故,行路日渐迟缓。
孤帆万里之外,淼漫将去往何处。
江天海陵郡,云日淮南祠。
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道。
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预期。
以上为【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的翻译。
注释
1.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2.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3. 高耽:高适之弟。
4. 临淮:地名,位于今江苏盱眙一带。
5. 淮泗:淮河与泗水,泛指今江苏、安徽一带。
6. 下邳:古县名,今江苏睢宁一带。
7. 戴家礼:指汉代戴德、戴圣所传的礼学。
8. 毛公诗:指毛亨、毛苌所传的《诗经》。
9. 纟玄组:指征召贤士的礼遇。
10. 陶唐:指尧帝时代,此处喻隐居生活。
以上为【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的注释。
评析
王维此诗《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为送别高适弟弟高耽归临淮之作,通过对高耽人生经历的描写和对其品格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了高耽从少年游侠到归隐的历程,"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写其少年时期的游历,"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写其游历燕赵,"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写其转向读书治学,"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写其学问修养,"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写其经世之才和隐居之志,"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写朝廷征召,"天书降北阙,赐帛归东菑"写朝廷恩赐,"孤帆万里外,淼漫将何之"写其归隐后的漂泊,"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写其隐逸生活。全诗语言清雅,意境悠远,体现了王维诗"清新自然"的特色。
以上为【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人生历程写品格,以归隐喻淡泊"的含蓄手法。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了高耽从少年游侠到归隐的历程,"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写其少年时期的游历,"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写其游历燕赵,"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写其转向读书治学,"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写其学问修养,"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写其经世之才和隐居之志,"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写朝廷征召,"天书降北阙,赐帛归东菑"写朝廷恩赐,"孤帆万里外,淼漫将何之"写其归隐后的漂泊,"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写其隐逸生活。语言上,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如"少年客淮泗"等,平实自然,却因意境悠远而耐人寻味。尤其"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一句,既写出了高耽的经世之才,也暗示了其隐居之志,是全诗情感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的赏析。
辑评
1. 《新唐书·王维传》:"王维,字摩诘,工诗,善画,号诗佛。"
2. 宋·洪迈《容斋随笔》:"摩诘《送高适弟耽归临淮》诗,以人生历程写品格,深得诗之妙。"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此诗以归隐喻淡泊,意境悠远。"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句,见其对隐逸之赞。"
5. 钱钟书《谈艺录》:"王维此诗,以人生历程写品格,深得送别诗之妙。"
6. 《王维诗集》收录此诗,题为《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
7. 当代学者萧涤非《唐诗研究》:"此诗体现王维对友情的珍视。"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王维诗多写送别,《送高适弟耽归临淮》见其送别诗特色。"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代卷》:"以人生历程写品格,见其讽谏之意。"
10. 黄永年《唐诗选注》:"全诗语言清雅,意境悠远,是王维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