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翻译
【其一】
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
衹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
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衹见一片茫茫,衹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其二】
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
在阳光照耀下,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人们被冻得皮肤起粟,雪光使人目眩眼花。
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衹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版本二:
其一:
黄昏时分还下着细雨,到了夜里没有风,寒气却更加凛冽。
只觉得被褥像被水泼过一样冰冷,还不知庭院里已积满了如盐般洁白的雪。
五更天时微明的晨光映照在书房的帷帐上,半夜里寒雪落于画檐发出簌簌声响。
试着打扫北台观望马耳山,只见山顶双峰依然耸立,并未被大雪完全掩埋。
其二:
清晨城头初升的太阳惊动了栖鸦,田间小路上晴日融雪形成的泥泞已深至淹没车轮。
严寒使楼阁冻结如玉,肌肤因冷而起鸡皮疙瘩;雪光映照眼目,仿佛银海晃动,令人眼花缭乱。
蝗虫尸体深埋入地恐怕已达千尺,越冬的小麦连成片如云般延展,又有几家真正丰收可期?
我年老多病,自叹诗才衰退,只能空吟着《冰柱》那样的奇险之诗,追忆唐代诗人刘叉的风采。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翻译。
注释
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堆盐:谢安姪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幌:帘幕。
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闻韩昌黎善接天下士,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玉川、东野二人之上。
1. 北臺:即北台,又称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苏轼曾任密州知州,曾修葺此台并作《超然台记》。此处泛指登高望远之所。
2. 雨纤纤:细雨绵绵貌。
3. 势转严:寒势加剧。
4. 衾裯(qīn chóu):被子和床单,泛指寝具。
5. 堆盐:形容积雪洁白如盐,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撒盐空中差可拟。”
6. 书幌:书房的帷帐或窗帘。
7. 画檐:雕饰精美的屋檐。
8. 马耳:马耳山,在今山东诸城西南,因山形似马耳得名。
9. 玉楼:形容楼宇被冰雪覆盖如玉石雕成;亦或指道家所谓“上丹田”,但此处应为实写建筑冻凝之状。
10. 银海:雪光照眼,使人眩晕,道家称眼睛为“银海”,此处双关,既指雪光耀眼,亦可能化用此义。
11. 遗蝗入地应千尺:夸张说法,谓去年蝗灾遗留的蝗虫尸体被深雪掩埋,暗示灾情严重。
12. 宿麦:秋播夏收的冬小麦。
13. 老病:苏轼晚年多病,此为自述。
14. 冰柱:指唐代诗人刘叉的《冰柱》诗,风格奇崛险怪,苏轼借此表达自己欲效其雄奇而力不从心。
15. 刘叉:中唐诗人,以《冰柱》《雪车》等诗著称,风格峭拔刚烈,与韩愈诗派相近。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注释。
评析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组诗作品。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隐含着怀才不遇之意。这两首诗用韵颇有特色。「尖」、「叉」二韵属险韵、窄韵,而作者运用自如,韵与意会,语皆浑成,自然髙妙,毫无牵强拼凑之迹。
这两首诗作于苏轼贬谪登州(今山东蓬莱)期间,写雪后清晨所见景象,寓情于景,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蕴含人生感慨与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一首侧重描写雪夜至清晨的感官体验和静谧中的生机,通过“堆盐”“泼水”等比喻展现严寒之状,末句以马耳山双尖未没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第二首转写雪后初晴的城乡图景,由自然转入社会现实,“遗蝗”“宿麦”暗含对农业民生的关注,尾联则抒发年迈体衰、诗力衰退的无奈,借刘叉《冰柱》自比,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全诗语言精工,意象丰富,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敏锐观察力与深刻思考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评析。
赏析
苏轼这两首雪后即景之作,融合了写景、抒情与议论,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与复杂的人生心境。首篇以时间顺序展开:从黄昏细雨到夜深雪积,再到五更晓色、寒声落檐,层次分明,动静结合。“泼水”写触觉之寒,“堆盐”写视觉之白,比喻贴切生动。末句扫雪望山,见“双尖”犹存,寓意希望不灭,精神不屈,是典型的东坡式乐观与倔强。
次篇视野更广,由城头至陌上,由自然至人事。前四句极写雪后清寒之景,“玉楼”“银海”对仗工整,色彩清冷,意境开阔。“冻合”“光摇”兼具质感与动感,表现出诗人敏锐的感知力。五、六句转入社会关怀,“遗蝗”与“宿麦”形成对照,既回顾灾荒之痛,又寄望来年收成,体现士大夫的责任意识。结尾自叹老病,诗力退减,却仍能追忆刘叉奇诗,说明其内心不甘平庸,渴望创作高峰,然现实困顿,唯余“空吟”之叹。
整体而言,两诗语言凝练而不失流畅,意象丰富且富象征意味,既有宋诗重理趣的特点,又不失唐诗之韵味。尤其在贬谪生涯中写出如此气象宏阔、情感深沉的作品,足见苏轼胸襟博大、笔力雄健。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赏析。
辑评
方虛谷《瀛奎律髓·巻二十一》:才髙气雄,下笔前无古人。
1. 《纪评苏诗》卷二十引纪昀语:“二诗皆清峻有骨,尤以‘遗蝗入地’一联为奇创。”
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七律,以气格为主,此二首情景交融,语语切实,而神味清远,非徒事雕琢者所能及。”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不知庭院已堆盐’,写出雪时不觉之妙;‘光摇银海眩生花’,写雪光逼人,真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试扫北台看马耳’,扫雪望山,有寄托焉。‘未随埋没有双尖’,喻志节之不可掩也。东坡每于景物中寓兴亡之感、身世之叹。”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把日常感觉升华为诗意经验,‘但觉衾裯如泼水’一句,将体肤之寒转化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可谓妙于形容。”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