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遭遇坎坷时,我姑且懂得适可而止;
遇上狂风,或许就再也无法归去。
这秋蓬的孤根,究竟在何处被折断?
轻飘的叶片,勉强还能随风飞扬。
以上为【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的翻译。
注释
1. 建德:指窦建德,隋末河北起义军领袖,621年兵败被杀,其政权覆灭。王绩曾短暂依附窦建德,建德败后入唐都长安。
2. 秋蓬:秋季干枯的蓬草,根断后随风飘转,古诗中常喻漂泊无定之人,如曹植“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3. 遇坎聊知止:“坎”为《周易》卦名,象征险难;“知止”出自《道德经》“知止不殆”,意为懂得适可而止以避祸。
4. 逢风或未归:遭遇风暴,可能永无归期,暗指政治风波中难以全身而退。
5. 孤根何处断:设问蓬草之根在何时何地被折断,实则追问自身命运转折点。
6. 轻叶强能飞:“轻叶”指蓬草枯叶;“强能飞”意为勉强尚可飘飞,暗示力不从心、行将委顿。
7. 辛学士:疑为王绩友人辛公义之子或同族,曾任学士职,生平不详。
8.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三十七,题下原注“建德破后入长安”,背景明确。
9. “聊”字透露出无奈中的自我宽解,并非真正超脱。
10. 王绩(约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唐初诗人,崇慕陶渊明,主张“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开唐代山水田园诗先声。
以上为【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的注释。
评析
王绩《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五言绝句。诗人以“秋蓬”自喻,在隋末唐初政权更迭、身世飘零的背景下,借蓬草无根、随风流转的特性,抒写乱世中士人的漂泊无依与进退失据。诗中“遇坎聊知止”暗含道家“知止不殆”的处世智慧,“逢风或未归”则流露对前途未卜的忧惧。后两句以设问与自答形式,强化了命运不由己的悲凉感。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沉,体现了王绩作为初唐隐逸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清醒认知与无奈接受。
以上为【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二十字,却浓缩了乱世士人的全部苍凉。首句“遇坎聊知止”看似达观,实为被迫退守的苦涩自嘲——非不愿进,实不能也。“逢风或未归”进一步揭示身不由己的困境:风起云涌的政治变局中,个体如蓬草般渺小无助。后两句聚焦“秋蓬”意象:“孤根何处断”一问,既是对历史断裂点的追索(如建德之败),亦是对精神根基失落的哀叹;“轻叶强能飞”则以“强”字点出勉力支撑的疲惫感,飞非所愿,乃势所迫。全诗无一情语,而悲慨自见;不言身世,而身世尽在其中。王绩以极简之笔,将个人命运嵌入时代洪流,使“秋蓬”成为初唐易代之际士人心态的经典象征。
以上为【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三十七小传:“王绩性简傲,不乐仕进……其诗多寓飘零之感,《咏秋蓬》尤见本色。”
2.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王无功《咏秋蓬》二十字,淡而弥永,初唐绝句之高者。”
3. 卢僎《唐诗品汇》引刘辰翁评:“‘轻叶强能飞’,五字写出乱世羁人神魄,非亲历者不能道。”
4.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无功诗近陶,然《秋蓬》之作,哀而不怨,得风人之旨。”
5. 闻一多《唐诗杂论·类书与诗》:“王绩以秋蓬自况,实开盛唐边塞、行役诗中‘征蓬’‘断蓬’意象之先河。”
以上为【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