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本是海南的百姓,寄居在西蜀之地。
忽然间跨海而去,就如同去远方游历一般。
一生中生与死、梦与醒,三者之间并无高下之分。
知道此生再也见不到你了,想要离去,却又想稍稍停留片刻。
以上为【别海南黎民表】的翻译。
注释
1. 别海南黎民表:题中“黎民表”为人名,即黎子云之子黎民表,苏轼在海南时结识的当地士人,与其交往甚密。
2. 我本海南民:苏轼原籍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称“本海南民”,是表达他在海南久居之后产生的归属感,非实指出生地。
3. 寄生西蜀州:西蜀指其故乡四川。“寄生”二字流露出漂泊无依之感,反衬出对海南的认同。
4. 忽然跨海去:指离开海南渡海北归,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获赦北还。
5. 譬如事远游:将离开海南比作一次远行,语气轻松,实则暗含悲凉。
6. 平生生死梦:化用庄子“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及佛教“人生如梦”之说,表达对生命虚幻的认知。
7. 三者无劣优:指“生”“死”“梦”三种状态在本质上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体现齐物思想。
8. 知君不再见:预感此别为永诀,因年老体衰,恐难再相见。
9. 欲去且少留:既想启程,又不忍立即离去,表现复杂情感。
10. 此诗作于苏轼北归前夕,约在1100年末至1101年初,为其晚年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别海南黎民表】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海南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归宿的豁达态度以及对友人深切的离别之情。诗中“我本海南民”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苏轼虽生于眉州(西蜀),却在贬谪生涯中将海南视为精神归宿,体现出其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后文以“生死梦”并列,体现其受佛道思想影响,视人生如幻梦,不执于生死得失。末两句情真意切,既有对友人的不舍,又有即将远行(或暗示生命将尽)的从容,情感沉郁而境界高远。
以上为【别海南黎民表】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首句“我本海南民”极具震撼力,颠覆常理,却真实反映了苏轼在历经贬谪后的心灵归宿——他已将蛮荒之地海南视为故土,而将出生地西蜀称为“寄生”之所。这种身份认同的倒置,正是其“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态度的极致体现。第二联以“跨海去”“事远游”轻描淡写地理上的迁徙,实则暗含无限沧桑。第三联转入哲思,将“生”“死”“梦”并列,表现出深受佛道影响的宇宙观与生命观,达到物我两忘、生死齐一的境界。尾联回归人情,情意绵长,“欲去且少留”六字,既写行动之迟疑,更写心灵之眷恋,余韵悠长。全诗由身世之感入哲理之思,终归于深情流露,结构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堪称苏轼晚年诗歌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别海南黎民表】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语极平淡,而意极沉痛。‘我本海南民’一句,足令千古羁人洒泪。”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冯舒语:“起语突兀,自嘲而兼自伤,东坡晚岁诗多此类,愈朴愈厚。”
3.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未收此诗,然其评苏诗云:“晚年出入禅悦,吐属皆成妙谛,不复以工拙论也。”可为此诗注脚。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轼海南诗:“皆胸襟流出,不假雕饰,如《别海南黎民表》,一片化机,生死眼前,毫无怖畏。”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谪居海外,诗益清淡,而内蕴转深,往往于不经意处见其沉痛。”与此诗风格契合。
以上为【别海南黎民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