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梅雨馀,衰年困蒸溽。
高堂磨新砖,颇觉利腰足。
松根百尺井,两绠飞净渌。
流觞聚儿童,一笑为捧腹。
清风信可御,刚气在岩麓。
始知共此世,物外无三伏。
长歌入云去,不待弦管逐。
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涛江少酝藉,高浪翻雪屋。
俯仰拊四海,百世飞鸟速。
远追钱氏馀,近吊祖侯躅。
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
朝先啼鴂起,暮与寒螀续。
我老废吟哦,赖君时击触。
从今事远览,发轫此幽谷。
清游得三昧,至乐谢五欲。
莫作狂道士,气压刘师服。
翻译
江南水乡梅雨过后,我这衰老之人仍困于湿热蒸郁的暑气中。高堂之上新磨的砖地清凉宜人,颇有助于缓解腰脚的不适。松树根旁有一口百尺深井,两根井绳汲出清澈洁净的泉水。众人在曲水流觞间聚会,孩子们嬉戏取乐,令人不禁捧腹大笑。清风本当可乘而行,刚正之气却蕴藏于山岩深处。至此我才明白,世间原可超然物外,三伏酷暑也不足为患。长歌直上云霄,无需丝竹管弦相随。西湖宛如西施一般秀美,烟雨中的树木仿佛为她描画眉目。钱塘江浪涛汹涌,缺乏含蓄,巨浪翻腾如雪屋崩摧。俯仰之间环顾四海,百年光阴不过飞鸟一瞬。远可追溯吴越钱氏的遗风,近则凭吊祖侯(指刘景文先祖)的足迹。人生本如寄居世间,寸阴比尺玉还要珍贵。谁似刘将军那般潇洒不羁,风度超逸,不受拘束?千言万语一挥而就,五车之书也无需再读。春日岩间有彩鸡起舞,秋月峡中有哀猿悲啼。清晨早闻伯劳鸟鸣叫,傍晚又与寒蝉声相续。我已年老,不再作诗吟咏,幸赖你时常激发我的灵感。从此我将放眼远方,从这幽深山谷启程出发。清净游历中体悟禅理真谛,至高的快乐已超越五欲之享。切莫成为狂放的道士,以气势凌压刘师服那样的高人。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登介亭】的翻译。
注释
1. 泽国:多水之地,指江南地区。
2. 蒸溽(rù):湿热之气蒸腾,令人烦闷。
3. 高堂磨新砖:指室内铺设新磨光的砖地,古人认为夏月磨砖可生凉意。
4. 两绠(gěng):两根井绳。绠,汲水用的绳子。
5. 净渌:清澈的水。渌,同“漉”,清冽之意。
6. 流觞:古代习俗,于曲水边置酒杯顺流而下,停于谁前则谁饮酒赋诗。
7. 共此世,物外无三伏:意谓若能超然物外,则即使在三伏天亦觉清凉。
8. 清风信可御:化用《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喻超脱自由之境。
9. 西湖真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句,此处沿用。
10. 寸晷(guǐ)轻尺玉:时光短暂,一寸光阴比一尺玉还贵重。晷,日影,代指时间。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登介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系“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之作,既回应原唱,又抒发自身情怀。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诗人身处湿热困顿之境,却借清风、古井、西湖、山岩等意象,展现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通过“物外无三伏”“清游得三昧”等句,表达出禅宗式的清凉境界。对刘景文的赞美亦非泛泛称颂,而是将其置于历史人文脉络中,赞其才情逸韵,暗寓自己虽老而不坠其志。末尾以“莫作狂道士”自警,体现苏轼一贯的理性节制与谦抑态度。整首诗结构开阔,意境深远,语言清丽而富哲思,是其晚期七古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登介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梅雨馀”开篇,点明时节与环境的闷热困顿,反衬后文精神上的清凉解脱。前八句写现实生活场景:磨砖纳凉、汲井取水、儿童嬉戏,充满生活气息,也为后文哲理铺垫。继而由“清风”“刚气”转入精神层面,提出“物外无三伏”的超然境界,体现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的人生观。写西湖之美的比喻精妙,而“涛江少酝藉”一句则暗含对激烈人生的反思。俯仰宇宙、百世如飞鸟,时空意识宏大,凸显人生短暂之感。“远追钱氏”“近吊祖侯”既赞刘景文家世,亦显诗人历史眼光。对刘将军“逸韵谢边幅”的赞美,实为自我理想人格的投射。结尾“清游得三昧”“至乐谢五欲”明确指向禅悦之境,而“莫作狂道士”一句尤见克制与清醒,避免落入虚妄狂诞。全诗语言流畅自然,用典不露痕迹,情感由闷郁转向旷达,结构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晚年圆融通达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登介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旷有致,触景生怀,不独酬应之作。”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物外无三伏’五字,足破炎蒸,东坡胸次可见。”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二十五:“‘清风信可御’以下数语,超然物表,非晚岁不能道。”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十八:“此诗结构宏阔,情景交融,次韵而不见牵强,大家手笔。”
5. 张道《苏亭诗话》:“‘俯仰拊四海,百世飞鸟速’,苍茫浩渺,令人神往。”
6.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起结俱淡宕,中幅议论纵横,苏诗之胜处在此。”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登介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