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诗经·黍离》的哀思已不再为周朝宗庙的衰败而感伤,又哪里还有闲情去雷塘凭吊那一抔黄土?若要问佛法西来祖师的真意,那竹林西边歌乐喧闹的地方正是扬州。
以上为【别择公】的翻译。
注释
1. 别择公:此题疑为误题或后人辑录时所加,不见于苏轼诗集通行本。苏轼并无明确题为《别择公》之诗,可能为编者误题或别名。
2.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描写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见黍稷茂盛,感伤而作,后世用以寄托亡国之痛。
3. 闵宗周:哀怜周王朝的衰微。闵,同“悯”,哀伤。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亦代指周王朝。
4. 雷塘: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北,相传为隋炀帝墓所在地。唐代罗隐有《雷塘》诗:“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5. 吊一丘:凭吊一座坟墓,指隋炀帝墓。一丘,即一抔土,代指坟墓。
6. 西来师祖:指达摩祖师,佛教禅宗初祖,自印度西来中土传法,故称“西来”。
7. 师祖意:禅宗常问“祖师西来意”,意在探求佛法的根本宗旨,常作为参禅话头。
8. 竹西:指扬州城北的竹西亭,唐代杜牧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之句。
9. 歌吹:歌声与乐器声,形容市井繁华、生活热闹。
10. 扬州:唐代以来的繁华都市,以富庶、文化昌盛著称,亦为佛教传播重镇。
以上为【别择公】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以禅语入诗的典型之作,表面写历史兴亡与地理风物,实则借景抒怀,寓禅理于问答之间。前两句化用《诗经·黍离》与隋炀帝葬于雷塘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超然态度——昔日悲慨已成过去,今人不必沉溺于旧痛。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西来师祖意”设问,引出“竹西歌吹是扬州”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暗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机锋。扬州的繁华歌吹,正是人间佛国的体现,不必远求玄妙。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别择公】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蕴丰富。首句“黍离不复闵宗周”以《诗经》典故开篇,表明对历史兴亡的疏离态度——古人因宗周倾覆而悲,今人已不必拘泥于此。次句“何暇雷塘吊一丘”进一步推进,连隋炀帝的荒淫亡国也不值得凭吊,显露出诗人对历史悲剧的冷峻审视与超脱情怀。第三句“若问西来师祖意”陡然转入禅门公案,设一深奥之问,引人思索。末句“竹西歌吹是扬州”却以极世俗的答案作结,将禅意融入人间烟火,体现出“平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这种“以俗破玄”的手法,正是苏轼诗风的典型特征。他不追求空寂枯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体悟大道,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此诗可谓以简驭繁,寓深于浅,展现了苏轼圆融通达的人生智慧。
以上为【别择公】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未见于《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及《全宋诗》明确收录,题名《别择公》亦不见苏轼诗题常见体例,疑为后人托名或误题之作。
2. “竹西歌吹是扬州”一句明显化用唐代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之句,苏轼多有化用前人诗句之例,但此诗整体风格与苏轼其他禅诗相比略显生硬。
3. “西来师祖意”为禅宗典型话头,苏轼确常以此类语言入诗,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等,具机锋意味。
4. 目前主流苏轼诗文集(如孔凡礼《苏轼诗集》)中未收录此诗,亦无宋代文献明确记载此作为苏轼所作,其真实性存疑。
5. 因缺乏可靠文献出处,此诗或为后人伪托、误辑,或为地方志、禅宗语录中流传之佚诗,尚待考证。
6. 尽管如此,从内容与语言风格看,此诗若为苏轼所作,亦属其融合禅理与人生感悟的佳作,体现了他对历史、宗教与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
以上为【别择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