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天我从磻溪出发,准备前往阳平,在麻田青峰寺的下院翠麓亭歇息。
未曾抵达山巅的主寺,却已来到渭水边的村落。
此亭令人暂得欢愉,虽小路崎岖,又何妨亲手拨草而行。
山谷映衬着朱红色的栏杆,秀美异常;山中蕴藏着古老的树木,显得庄重肃穆。
道路尽头突遇断崖巨石阻隔,林木稀疏处豁然望见黄河奔流。
马儿困倦,低头嘶鸣着啃食青草;僧人留我,以简朴的晚餐相待。
我于秋日正午抵达此处,久旱之后,石床也被晒得温热。
多希望天上能聚起如盖的云彩,降下倾盆大雨。
让我们一同俯看山下的稻田,凉风吹动着晚叶,轻轻翻卷。
以上为【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峯寺之下院翠麓亭】的翻译。
注释
1. 磻(pán)溪:渭水支流,在今陕西宝鸡东南,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亦为道教圣地之一。
2. 阳平:地名,唐代有阳平驿,在今陕西眉县附近,地处秦岭北麓,为古道要冲。
3. 麻田青峰寺:寺庙名,位于麻田一带,属青峰山,具体位置今难确考,应在秦岭山区。
4. 下院:佛教寺院制度中,主寺称“上院”,附属分支称“下院”。
5. 翠麓亭:建于青翠山脚之亭,“麓”指山脚。
6. 岂辞扪:岂怕用手拨开草木前行。“扪”意为抚、摸,引申为拨草而行,形容山路荒僻。
7. 古木尊:古老的树木显得庄严尊贵。“尊”字拟人化,赋予树木以崇高感。
8. 晚飧(sūn):晚饭。“飧”即熟食、晚餐。
9. 石床:天然石台或人工铺设的石榻,常用于寺观中供人休憩。
10. 云如盖,雨泻盆:比喻乌云密布如伞盖,大雨倾盆而下,表达祈雨之意。
以上为【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峯寺之下院翠麓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旅途中途经麻田青峰寺下院翠麓亭时所作,记述了行程中的所见所感。全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前八句写景,笔触细腻,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描绘出山寺幽静、自然壮美的画面。后八句转入抒情与感慨,由景生情,因天气干旱而祈雨,最终落脚于对农田收成的担忧,体现出苏轼一贯的民本情怀。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士大夫的闲适情趣,又有深切的现实关怀,是其纪行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峯寺之下院翠麓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纪行写景之作,结构清晰,情景交融。开篇点出行程未竟——“不到峰前寺,空来渭上村”,透露出行途的仓促与些许遗憾,但随即笔锋一转,“此亭聊可喜”,展现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中间写景四联工整而富变化:“谷映朱栏秀”写近景之精巧,“山含古木尊”写远景之浑厚;“路穷惊石断”写险峻,“林缺见河奔”写壮阔,视觉由封闭转向开阔,极具张力。
后半部分转入人事与内心抒发:马困、僧留、晚飧,勾勒出旅途的疲惫与人情的温暖;“秋日午”“石床温”暗示久旱无雨,自然引出“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的迫切祈愿。结尾聚焦山下稻田,以“凉叶晚翻翻”收束,画面宁静而略带忧思,余韵悠长。
全诗语言平实而不失雅致,情感由闲适渐转关切,体现了苏轼“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彰显其作为士大夫对农事民生的深切挂念。
以上为【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峯寺之下院翠麓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评曰:“触景兴怀,不事雕琢,而气象自宏。”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写景清绝,结处忽入忧民之意,见忠爱之忱。”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录此诗,称:“通体清苍,末数语尤有稷契之志。”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相关论述中提及:“苏轼行役诗多能于山水间寓仁政之思,此类作品可见其心系苍生。”
5. 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诗集》校注者案语:“此诗作年不详,然据地名考之,当为熙宁或元祐间巡历关中时所作。”
以上为【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峯寺之下院翠麓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