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
沛然例赐三尺雨,造物无心恍难测。
四方上下同一云,甘霔不为龙所隔。
蓬蒿下湿迎晓耒,灯火新凉催夜织。
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
奔流未已坑谷平,折苇枯荷恣漂溺。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
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惟有支头砖。
翻译
去年我在东坡拾瓦砾,亲手种下三百尺黄桑。
今年割草盖起雪堂,日晒风吹,脸都黑得像墨一样。
平生懒散到如今才后悔,年岁已老却还要勉力劝农,这是上天的安排吧。
忽然间普降三尺大雨,造物主的心意无心而为,实在难以揣测。
四面八方乌云密布,甘霖洒落,不因龙神而有所阻隔。
蓬蒿湿润,农人清晨便扛着农具下田;灯火初亮,凉意袭来,催促着夜晚织布。
我劳作之后得以安睡,躺着听墙东传来木屐的脚步声。
洪水奔流不止,沟谷都被填平,折断的芦苇与枯荷随意漂浮淹没。
我这个迂腐的儒生,粗茶淡饭支撑百年性命,虽勤于耕作却不求他人怜悯。
破旧的池塘漏水,耐不住干旱,人力未尽时就祈求上天成全。
将来一定要修一座千步长的池塘,横截西北方向,拦住山泉。
四邻乡亲纷纷前来帮忙夯土筑堤,人人都知道我囊中空空无钱雇工。
明年一起看渠水决堤般的豪雨,饥饱由我掌控,岂是上天能左右?
谁愿陪我在田间饮酒?醉倒时唯有以砖头支头而眠。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孔毅父:名文仲,字毅父,北宋学者,与苏轼有诗文唱和。
2. 东坡:苏轼贬居黄州时开垦的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即源于此。
3. 黄桑:桑树的一种,此处指种植桑树以养蚕或遮阴。
4.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居所,因其位于东坡之旁,冬日积雪如画,故名“雪堂”。
5. 刈草:割草,用于覆盖屋顶或作饲料。
6. 老大劝农:年岁已长却仍需亲自参与农事,暗含仕途不得志、转而务农之意。
7. 沛然例赐三尺雨:形容大雨倾盆而下,“沛然”为雨势盛大貌,“例赐”指仿佛是上天惯例般赐予。
8. 甘霔(shù):及时而有益的雨水。霔,同“澍”,及时雨。
9. 晓耒:清晨扛着农具下田。“耒”为古代翻土农具,代指农事。
10. 支头砖:以砖块垫头作枕,形容生活简陋,亦见其豁达。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属《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一,通过描写自己躬耕东坡、修建雪堂、遭遇旱涝交替的生活经历,抒发了诗人由仕途失意转向田园自足的心境变化。诗中既有对自然无常的感慨,也有对民生疾苦的体察,更表现出一种安贫乐道、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结构上由个人经历延伸至社会协作,最终升华为对命运自主的宣言,体现了苏轼旷达超脱又不失现实关怀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时间顺序展开,从“去年”到“今年”,再到“明年”的展望,形成一条清晰的生命轨迹。开篇写躬耕之实:“拾瓦砾”“种黄桑”“刈草盖雪堂”,展现诗人亲身参与劳动的细节,画面感极强。“日炙风吹面如墨”一句,既写出辛劳之状,也透露出诗人坦然接受磨难的态度。中间转入对天象的感叹——久旱之后突降大雨,沛然莫测,体现自然之力的不可控,也反衬出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
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被动承受,而是积极回应:“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表现了改造自然的决心与行动力。尤为动人的是“四邻相率助举杵”一句,描绘出淳朴乡情与民间互助的温暖图景,使全诗由个体奋斗升华为群体协作的力量。结尾“饥饱在我宁关天”更是掷地有声,表达了人在逆境中争取自主、不仰赖天命的豪情。
全诗融合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而不失风骨,节奏舒缓而富有张力。既有杜甫式的现实关怀,又有陶渊明式的田园情怀,更体现出苏轼独有的哲思与乐观精神。尤其“醉倒惟有支头砖”一句,看似戏谑,实则蕴含无限苍凉与洒脱,堪称点睛之笔。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语意浑成,气象宏阔,尤善于即事寓理。”此诗正可见其将日常耕作升华为人生哲理之功力。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东坡黄州诸作,皆出于肺腑,无一点矫饰。此诗写农事如画,而胸次浩然,非俗手所能仿佛。”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前半纪事真切,后半志气轩昂,结处尤见风趣。‘支头砖’三字俚而有味,正是东坡本色。”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等诗真所谓‘无意为诗而无不入诗’者。凡身之所历,心之所感,皆可驱使入句,此大家所以异于常人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摆脱了早年的锋芒毕露,趋于平淡自然之中见深厚力量。此诗叙述琐事而寄慨遥深,正是其风格转变之代表。”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