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石头缝中流出的泉水已经冻结,竹林里没有一丝风,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仿佛一切境象都归于虚空。试着在寂静中侧耳细听,却隔着窗户传来纷乱嘈杂的扑虫声,扰动春夜的安宁。
以上为【雪诗八首】的翻译。
注释
1. 石泉:山石间流出的泉水。
2. 冻合:因寒冷而冻结在一起。
3. 无风:形容环境极度静谧,连风都似被冻住。
4. 夜色沉沉:夜色深浓,一片昏暗。
5. 万境空:指万物皆寂,万籁无声,仿佛一切归于虚无。
6. 试问:尝试着去感受或探询。
7. 静中闲侧耳:在宁静中悠闲地侧耳倾听。
8. 撩乱:纷乱,杂乱。
9. 扑春虫:指昆虫扑向灯光或温暖处的动作;“春虫”或为泛指,实则冬夜有虫活动,亦可能为诗人想象或误判时节,增添诗意错位感。
10. 春虫:本应春季出现的虫类,此处或为象征生机,或为诗人感知之误,反衬寒夜中对生命迹象的敏感。
以上为【雪诗八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雪诗八首》之一,虽题为“雪诗”,但诗中并未直接描写雪景,而是通过冬夜的寒冷、静谧与细微声响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空灵幽寂的意境。诗人以“冻合”“无风”“沉沉”“万境空”等词勾勒出严寒之夜的凝滞氛围,又以“撩乱扑春虫”打破寂静,形成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这种反衬手法既凸显了环境之静,也暗示了内心之动,体现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自然与心境的深刻体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哲理于写景之中,展现了宋诗重理趣的特点。
以上为【雪诗八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极简笔法描绘了一个冬夜雪后的静谧场景。前两句“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从视觉与触觉入手,刻画出寒冷凝固的世界:泉水冻结,竹林无风,夜色如墨,万物沉寂。一个“空”字,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空旷,更是心灵层面的澄澈与虚静,带有禅意色彩。后两句笔锋一转,“试问静中闲侧耳,隔窗撩乱扑春虫”,在极致的静中引入细微之声,形成强烈反差。这“扑春虫”的声响或许微弱,却因环境太静而显得“撩乱”,既打破了空寂,又反衬出更深层的宁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承袭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同时,“春虫”出现在寒冬,或为诗人错觉,或为象征春意将至,暗含生机潜藏、寒极阳生的哲思。整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心,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静观万物、体悟天机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雪诗八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淡而味永,于寂寥中见生意”。
2. 清代纪昀评苏轼《雪诗八首》云:“诸作皆清冷入骨,而此首尤得静字三昧,隔窗虫声反足助其幽邃。”(见《瀛奎律髓汇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选录此诗,谓:“不言雪而雪意自见,结句忽添虫声,愈显夜之深寒与心之静定。”
以上为【雪诗八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