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穷得像饥饿的老鼠,整夜只能空自啃咬。
用瓦盆研磨灶里的烟煤作墨,以苇管在柿树叶上写字练习。
近来唐夫子从远方寄来乌玉般的墨块,
先生您又接着送来,美如圭璧,装满箱匣光彩夺目。
晴朗的窗下洗净砚台静坐书写,笔墨蜿蜒如蛇蚓盘绕成形。
立刻就有好事之人敲门,求我写醉意淋漓的书帖。
以上为【孙莘老寄墨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孙莘老:即孙觉,字莘老,北宋学者、官员,苏轼友人。
2. 饥鼠:比喻极度贫困的生活状态。
3. 瓦池:陶制器皿,此处指用瓦盆研墨。
4. 灶煤:灶中燃烧木材后积存的烟灰,古人常收集制墨。
5. 苇管:芦苇茎制成的笔管,代指简陋的书写工具。
6. 柿叶:唐代郑虔曾以柿叶习书,后成为苦学典故。
7. 唐夫子:指唐坰(jiōng),字林夫,时人称“唐夫子”,亦为苏轼友人,曾赠墨。
8. 乌玉玦:黑色如玉的墨块,形容墨质极佳。“玦”为环形有缺口的玉器,此处借喻墨形或墨之珍贵。
9. 先生:指孙莘老,诗人对其尊称。
10. 圭璧:古代玉制礼器,象征高贵纯洁,此处比喻所赠之墨极为珍贵。
以上为【孙莘老寄墨四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之一,通过描写自己贫寒中坚持书法创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馈赠名墨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文人清贫自守、以艺为乐的精神境界。诗中由“饥鼠”“灶煤”“柿叶”等意象勾勒出生活的困顿,与后文“乌玉玦”“圭璧”“烂箱箧”的精美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友情的珍贵与艺术追求的高洁。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富,既有生活实感,又富文人雅趣,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情怀和艺术审美。
以上为【孙莘老寄墨四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自嘲开篇,“我贫如饥鼠,长夜空咬啮”,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困顿潦倒、夜不能寐的生活状态,一个“啮”字既呼应“鼠”,又暗含对精神食粮的渴求。接下来“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进一步展现其在极端简陋条件下坚持书法练习的执着。这两句化用前人典故(如郑虔以柿叶学书),赋予贫寒生活以文化意味。
诗的后半转写友人馈赠——“唐夫子”远寄“乌玉玦”,“先生”继赠“圭璧烂箱箧”,墨本为寻常文具,但在诗人笔下被提升至“玉”“圭璧”的高度,足见其珍视之情,也反衬出友情之厚重。
“晴窗洗砚坐,蛇蚓稍蟠结”写书兴之起,笔墨游走,如蛇蚓盘曲,生动传神,既表现书法之美,又透露出心境由贫苦转向愉悦。结尾“便有好事人,敲门求醉帖”,以幽默笔调收束,写出书名远播、求字者纷至的情景,暗含自得而不张扬的风趣。
全诗结构清晰,由贫写到友助,由物及情,由苦入乐,情感层层递进,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于平淡处见精神”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孙莘老寄墨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九引查慎行曰:“‘饥鼠’‘灶煤’等语,极言贫士之窘,然愈窘而志愈坚,所以可贵。”
2. 《纪批苏诗》卷十六评此诗:“前四句写贫境如画,后四句写友情如春,转折自然,气味醇厚。”
3. 《宋诗钞·东坡集》按语:“此诗以墨为题,而意不在墨,在乎交情与志节之间,故虽琐事而有大义存焉。”
4.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蛇蚓蟠结’状笔势生动,‘敲门求帖’见书名之盛,皆从赠墨生出,章法井然。”
以上为【孙莘老寄墨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