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古以来就听闻太守德行高尚,
日夜研习《易经》的爻辞与彖辞,勤勉不倦。
如今治易洞中的旧迹已如被扫尽一般荒芜,
然而圣道本身又何曾因此而损失丝毫?
以上为【治易洞】的翻译。
注释
1. 治易洞:相传为古代官员或学者研习《周易》之所,具体地点不详,或为虚构地名以寄意。
2. 太守:汉唐以来州郡长官之称,此处指代有德有学的地方官。
3. 自昔遥闻:从过去就早已听闻,表示敬仰已久。
4. 高:指品德高尚、学问高深。
5. 明爻象彖:指深入研究《周易》中的“爻辞”“象辞”“彖辞”,皆为《易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日忘劳:每日勤学不倦,忘记辛劳。
7. 陈迹:过去的遗迹,指治易洞中前人留下的治学痕迹。
8. 今如扫:如今如同被彻底清扫,形容荒废殆尽。
9. 斯道:此道,特指儒家之道或《易》之大道。
10. 损一毛:比喻极微小的损失,典出《孟子·尽心上》:“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又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义相关,反用其意。
以上为【治易洞】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治易洞”这一历史遗迹,抒发对儒家经典传承与士人精神坚守的思考。前两句赞颂昔日太守潜心治《易》、崇道尚学的高风;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洞中遗迹荒废,但强调“斯道”不灭,体现其对“道”的永恒性与独立性的信念。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哲理于怀古之中,展现了苏轼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关切与超然的历史观。
以上为【治易洞】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咏怀古迹之作,却不止于怀古,更重在明道。首句“自昔遥闻太守高”以敬仰之笔开篇,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潜心向学的地方官形象。次句“明爻象彖日忘劳”具体刻画其治学之勤,突出对《易》学的精研,体现宋代士大夫尊经重道的精神追求。
第三句“洞中陈迹今如扫”陡然转折,由昔入今,写眼前景象之荒凉,昔日讲学之地已无人问津,暗示时代变迁、文脉衰微。然而末句“斯道何曾损一毛”振起全篇,以坚定语气宣告:尽管外在形迹可灭,但“道”本身超越时空,不因人事兴废而有所减损。此句气势雄浑,富含哲理,体现了苏轼对“道”的信仰与自信。
全诗结构严谨,对比鲜明,语言凝练而意蕴深厚,融史实、情感与哲思于一体,是苏轼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治易洞】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借古迹以明道,谓形迹可湮,而道不可灭,立意高远。”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虽简淡,而寄托遥深,非徒咏古也。”
3. 《历代诗话》中纪昀评苏轼此类诗云:“每于废兴感慨之际,托意经术,不落哀伤,自有风骨。”
4.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治易洞不见他书,疑属假托地名以寓言耳。诗意重在‘斯道不灭’,乃东坡平生尊经守道之志流露。”
以上为【治易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