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美箭不成笛,离离玉箸排霜脊。
千沟万缕自生风,入手未开先惨慄。
公家列屋闲蛾眉,珠帘不动花阴移。
雾帐银床初破睡,牙签玉局坐弹棋。
东坡病叟长羁旅,冻卧饥吟似饥鼠。
倚赖春风洗破衾,一夜雪寒披故絮。
愿君净扫清香阁,卧听风漪声满榻。
习习还从两腋生,请公乘此朝阊阖。
翻译
兰溪出产的美竹本可制笛,却未能制成;它如排列整齐的玉箸,节节分明,霜色斑纹遍布竹脊。
竹篾千条万缕,天然生凉风,尚未编织成席,入手已觉寒意袭人。
您府中列屋佳人闲坐,珠帘静垂,花影悄然移动。
薄雾般的纱帐、银光闪烁的床榻上,刚从梦中醒来;整理书签,摆好棋盘,悠然对弈。
我苏东坡老病缠身,长年漂泊在外,寒冷僵卧,饥饿吟诗,如同饥鼠一般凄苦。
幸赖春风吹拂,洗晒破旧的被褥,一夜雪寒之后,只能披着旧棉絮取暖。
炉火已冷,孤灯青荧,又有谁知晓我的孤寂?唯有小船上的儿女低声啼哭,咿呀作声。
苍天何时才能重回温暖?面对您那八尺通透、色泽温润如黄琉璃的蕲簟,我深感惭愧。
愿您将清香雅洁的阁室打扫干净,安卧其上,静听清风徐来,竹席上波涛般的声音传满床榻。
凉风习习,仿佛从两腋间升起,劝请您乘此清风,直上天门,朝见天帝。
---
以上为【寄蕲簟与蒲传正】的翻译。
注释
1. 蕲簟(qí diàn):蕲州(今湖北蕲春)所产的竹席,质地细密,清凉宜人,宋代为贡品。
2. 蒲传正:名宗孟,字传正,北宋官员,与苏轼有交往,曾任尚书左丞。
3. 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市,以产良竹著称。箭:指竹笋或嫩竹,可制器物。
4. 不成笛:虽为良竹,却未制成笛子,暗喻人才未得其用。
5. 离离:排列整齐貌。玉箸:玉制筷子,形容竹节洁白整齐。
6. 霜脊:竹节上的白纹如霜,脊指竹节突起处。
7. 千沟万缕:形容竹篾细密交织。
8. 惨慄:凄寒之意。
9. 列屋闲蛾眉:府中众多美貌侍女闲居房中。
10. 珠帘不动花阴移:写环境幽静,时光缓缓流逝。
---
以上为【寄蕲簟与蒲传正】的注释。
评析
《寄蕲簟与蒲传正》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赠友人蕲簟(一种产自蕲州的精细竹席)为引,抒发自身困顿漂泊之苦,并通过对清凉竹席的描写,寄托超脱尘世、向往高远的理想。全诗结构严谨,情感跌宕,前半写物之精美,后半转写己之困窘,再以物之美反衬己之卑微,最后升华至精神层面的寄托——借清风而登仙界。诗中运用大量比喻、对比和象征手法,语言华美而不失沉郁,体现了苏轼“外旷达而内忧患”的典型心境。
---
以上为【寄蕲簟与蒲传正】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蕲簟”为线索,贯穿物象、人境与自我命运的对照。开篇即以“兰溪美箭不成笛”起兴,既赞美竹材之良,又暗含“良材无用”的感慨,为全诗定下悲慨基调。接着极写竹席之清凉精巧,“千沟万缕自生风”,未用而已觉寒意,侧面烘托其品质之高。随后转入蒲传正生活场景的描绘:珠帘、雾帐、银床、玉局,一派富贵安逸,与下文诗人自身的“病叟”“羁旅”“冻卧饥吟”形成强烈反差。
“东坡病叟”以下六句,笔锋陡转,自述贬谪生涯之困苦。以“饥鼠”自比,形象惨淡;“火冷灯青”“孤舟儿女”更添孤寂苍凉。而“皇天何时反炎燠”一句,既是盼暖之语,亦隐含对政治寒冬的无奈呼唤。
结尾复归蕲簟,由实入虚,劝友人“净扫清香阁”,卧听风漪,乘清风而登天门。此处“风漪”既指竹席生风之声如水波荡漾,亦象征心灵的澄澈与自由。“朝阊阖”则借用神话意象,表达超越现实苦难、追求精神高境的愿望。
全诗工于铺陈,善用对比,语言绮丽而情致深沉,将个人身世之感与理想寄托融为一体,展现了苏轼在困厄中仍不失超然境界的艺术高度。
---
以上为【寄蕲簟与蒲传正】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因物寓怀,前写簟之清绝,后抒己之羁愁,结以乘风登仙,洒落不群。”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起手奇警,‘不成笛’三字寓意深远。中幅写富贵处,皆反衬自己之贫贱。末段忽作缥缈之想,不黏不脱,得骚人之遗意。”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苏公此诗,以物写人,以凉衬热,以贵衬贱,以仙衬凡,章法井然,寄托遥深。‘一夜雪寒披故絮’,真语动人。”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蕲簟本凉物,公乃以热肠出之。前后冷暖对照,令人神伤。末段忽欲乘风归去,仍是坡老本色。”
以上为【寄蕲簟与蒲传正】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